时间: 2025-04-26 14:29: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29:37
“情重姜肱”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后汉书·姜肱传》。字面意思是形容人的情感深厚,如同姜肱一样重。姜肱是东汉时期的一位著名孝子,他的故事体现了深厚的家庭情感和对父母的孝顺。因此,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人的情感深重,特别是指对家庭、亲人的深厚感情。
在文学作品中,“情重姜肱”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那些对家庭有着深厚情感的角色。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被使用,但在正式的演讲或写作中,它可以用来增强表达的情感深度。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讨论家庭关系和情感纽带的重要性。
同义词:情深意重、情深似海、情深如海 反义词:情如纸、情浅意
“情重姜肱”这个成语直接来源于姜肱的故事,他的孝行被后人传颂,逐渐形成了这个成语。在语言的演变中,这个成语保持了其原始的意义,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因此,“情重姜肱”这个成语体现了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反映了社会对孝道的推崇。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温暖和感动,它让我联想到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力量。在表达对家人的爱时,这个成语可以传达出一种深沉和真挚的情感。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用“情重姜肱”来形容我对家人的感情。特别是在描述我如何珍惜与家人共度的时光时,这个成语帮助我表达了我的情感深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月下独酌,思绪如潮,
情重姜肱,念家心切。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老人坐在窗前,手中拿着家人的照片,眼中充满了深情。这样的画面可以很好地体现“情重姜肱”的意境。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amily is everything”或“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了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
“情重姜肱”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帮助我们理解和表达对家人的深厚情感,是中华文化中孝道精神的体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素养和表达能力。
肱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着闻。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及各娶妻,兄弟相恋,不能别寝,以系嗣当立,乃递往就室。
1.
【情】
(形声。从心,青声。本义:感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 、 《礼记·礼运》又-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击能。 、 、 《易·系辞》。虞注:“情阳也。”-情伪相感。 、 《白虎通·情形》-情者,阴之化也。 、 《荀子·正名》-情者,性之质也。 、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览物之情 、 清·黄宗羲《原君》-情所欲居。 、
【组词】
情熟、 情款、 情悃、 情热、 情肠、 情悰、 无情、 友情、 情交、 情好、 情志、 情思、 情切
2.
【重】
(会意兼形声。金文字形,从东,从壬(tǐng),东亦声。壬,挺立。东,囊袋。人站着背囊袋,很重。《说文》:“重,厚也。”徐锴:“壬者,人在土上,故为厚也。”本义:分量大,与“轻”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重,厚也。从王,東声。王者安土不迁之意。 、 《易·系辞》。虞注:“坤为重。”-引重致远。 、 《孟子》-权然后知轻重。 、 《战国策·齐策四》-重币也。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重于九鼎。 、 唐·杜甫《春夜喜雨》-花重锦官城。
【组词】
重器、 重绢、 军令重于山;沉重、 笨重、 过重、 重负荷;重囚、 重孝
3.
【姜】
(形声。从女,羊声。本义:水名。姜水)。
同本义。
【引证】
《水经注·渭水》注-岐水经姜氏城为姜水。 、 《国语》-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4.
【肱】
(形声。从肉,厷(gōng)声。本义:上臂,手臂由肘到肩的部分)。
同本义 后多引伸泛指洛膊。
【引证】
《说文》。段注:“厷与臂之节曰肘,股与胫之节曰膝。《深衣》支‘胳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诎之及肘。’注云:‘肘当臂中为节,臂骨上下各二寸。’按:上谓厷,下谓臂匑也。”-肘臂节也。 、 《诗·小雅·元差别》。朱熹集注:“但以手麾之,使来则毕来,使升则既升也。”-麾之以肱,毕来既升。 、 《论语》-曲肱而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