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27: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27:22
词汇“徒师”在中文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因此我们需要从其构成的字面意思入手进行分析。
“徒师”由两个汉字组成:“徒”和“师”。
结合起来,“徒师”可以理解为学徒和师傅的关系,或者指代这种师徒关系的双方。
由于“徒师”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较为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用来描述传统的师徒关系,如武侠小说中的师父和徒弟。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特定的文化或行业背景下。
“徒师”这个词汇的构成较为直接,没有复杂的词源和演变过程。它直接反映了师徒关系的概念。
在**传统文化中,师徒关系非常重要,师父不仅是技艺的传授者,也是道德和人生哲学的引导者。这种关系在许多传统行业中仍然存在,如武术、中医、书法等。
提到“徒师”,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传统的师徒情谊,以及对技艺和知识的尊重。这种关系往往带有深厚的情感色彩,师父对徒弟的期望和徒弟对师父的敬仰。
在现代社会,虽然传统的师徒关系不如以前普遍,但在某些行业和技能传承中,这种关系仍然存在。例如,在一些手工艺行业,师父会亲自教授徒弟,确保技艺的传承。
在创作中,可以将“徒师”关系融入故事情节,展现师徒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技艺传承的重要性。例如,可以写一个关于年轻学徒如何克服困难,最终成为一代大师的故事。
提到“徒师”,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学堂、师父的严厉面孔、徒弟的勤奋练等视觉形象。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师父的教诲声、徒弟的练声等。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师徒关系也存在,但可能没有特定的词汇来描述这种关系。例如,在日本的“师匠”和“弟子”关系中,也有类似的师徒传承文化。
“徒师”这个词汇虽然不常用,但它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师徒关系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种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和传统价值观。
1.
【徒】
(形声。从辵(chuò),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徒,步行也。 、 《诗·小雅·黍苗》-我徒我御。 、 《礼记·王制》-君子耆老不徒行。 、 《国语·吴语》-徒递来告。 、 《庄子·徐无鬼》-无徒骥于锱坛之宫。 、 《左传·襄公元年》-败其徒兵于洧上。 、 《论语·先进》-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 《易·贲》-贲其趾,舍车而徒。 、 顾炎武《复庵记》-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组词】
徒徙、 徒跣、 徒践、 徒杠、 徒负、 徒行
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引证】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帅徒以往。
【组词】
徒骥、 徒兵,徒卒、 徒士、 徒甲、 徒卫、 徒侯、 徒师
2.
【师】
(会意。从币,从垖。垖(duī)是小土山,帀(zā)是包围。四下里都是小土山,表示众多。本义: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二千五百人为一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师,二千五百人为师。 、 《书·伪泰誓》-王乃犬巡六师。 、 《诗·小雅·采芑》-陈师鞠旅。 、 《周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