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9:56: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9:56:20
焦炙 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物体因高温而变得焦黑和干燥,常用来形容食物烤焦的状态。基本含义是形容因过度加热或暴露在高温下而导致的烧焦、干燥的状态。
焦炙 在文学中常用来形容心情的焦虑和不安,如“心中焦炙如火”,形容内心的焦急和烦躁。在口语中,可以用来形容食物烤焦的情况,如“面包烤得焦炙”。在专业领域,如烹饪或化学实验中,焦炙可能特指某种物质的烧焦状态。
同义词:焦急、焦虑、烦躁、焦躁 反义词:平静、安宁、冷静、沉着
焦炙 的词源较为直接,由“焦”和“炙”两个字组成,“焦”指物体因高温而变黑,“炙”指烤或烧。在古代汉语中,这两个字常用来描述烹饪过程中的状态,后来逐渐引申为形容心情的焦虑和不安。
在文化中,焦炙常与内心的不安和焦虑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内心平静和和谐的追求。在现代社会,焦炙也常用来形容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的心理状态。
焦炙 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不安。联想上,我会想到烤焦的食物和焦虑的心情,这种感觉像是被烈火炙烤,无法平静。
在生活中,我曾有一次在烹饪时因为分心而导致食物烤焦,那种焦炙的味道和状态让我印象深刻,也让我意识到在忙碌的生活中保持专注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心中的焦炙如烈火, 在夜的寂静中燃烧。 渴望一丝清凉的风, 抚平这无尽的焦躁。”
焦炙 这个词让我联想到烤焦的食物冒出的黑烟,以及那种刺鼻的焦味。视觉上,可能是黑色和干燥的表面;听觉上,可能是烤焦时发出的“嘶嘶”声。
在英语中,焦炙 可以对应为 "scorched" 或 "charred",这两个词也常用来形容物体因高温而烧焦的状态。在不同文化中,对焦炙的感受和描述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含义是相似的。
焦炙 这个词在汉语中既有字面意义,也有引申意义,能够很好地表达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词汇的多重含义和用法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更准确和丰富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1.
【焦】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隹”(zhuī),短尾鸟,下面是“火”。把鸟放在火上烤。本义:物经火烧而变黄或成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焦,火所伤也。 、 《玉篇》-焦,火烧黑也。 、 《礼记·内则》-濡灸之举焦。 、 《素问》-凡气因火变则为焦。
【组词】
焦盆、 焦鎚、 焦尾、 焦霹雳
2.
【炙】
(会意。从肉从火。小篆字形,肉在火上烤。本义:烧烤,把去毛的兽肉串起来在火上薰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炮当作灼。-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 、 《颜氏家训》-火傍作庶为炙字,凡傅于火曰燔,母之而加于火曰炙,裹而烧者曰炮。柔者炙之,乾者燔之。 、 《礼记·曲礼》。疏:“火灼曰炙。”-毋嘬炙。 、 《礼记·礼运》-以烹以炙。 、 《史记·刺客传》-置匕首鱼炙之腹中。 、 《诗·小雅·瓠叶》-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 《乐府诗集·西门行》-饮醇酒,炙肥牛。
【组词】
炙煿、 炙肉、 炙羊、 炙鼠、 炙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