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8:13: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13:28
冰橇(Bīngqiāo)是一种用于冰上滑行的交通工具,通常由木材、金属或其他轻质材料制成,底部装有滑行装置,如冰刀或滑板,以便在冰面上快速移动。冰橇可以是简单的单人滑行工具,也可以是设计用于运输货物或多人乘坐的复杂结构。
冰橇一词源自汉语,由“冰”和“橇”两个字组成。在古代,冰橇可能是一种简单的木制滑行工具,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冰橇采用了更先进的材料和设计,以提高速度和安全性。
在北欧和俄罗斯等寒冷地区,冰橇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当地居民冬季出行和运输的重要工具。在现代,冰橇也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冬季**和娱乐活动。
冰橇给人以速度和刺激的联想,同时也代表着冬季的乐趣和冒险精神。它唤起了对冰雪世界的向往和对冬季**的热爱。
在童年时期,我曾在冬季与朋友们一起制作简易的冰橇,在附近的冰冻湖面上滑行,那是一种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在诗歌中,冰橇可以被描绘为冬季的翅膀,带着人们在冰冷的空气中翱翔,感受风的呼啸和雪的纯净。
想象一下,冰橇在冰面上滑行时发出的清脆声响,以及它在阳光下闪耀的金属光泽,这些都是冰橇带来的视觉和听觉体验。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sledge”或“sled”,俄语中的“сани”(sani),都指类似的概念,但在设计和使用上可能有所不同。
冰橇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代表了具体的工具,还承载了冬季文化和*的丰富内涵。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1.
【冰】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冰,水坚也。 、 《易·坤》-履霜坚冰至。 、 《诗·邶风·匏有苦叶》-迨冰未泮。 、 《汉书·五行志》-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 、 《管子·五行》-冰解而冻释。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徒释甲,执冰而踞。
【组词】
冰扳、 冰麝、 冰清水冷、 冰前刮雪、 冰玉自信、 冰轮
2.
【橇】
(形声。从木,毳(cuì)声。本义:古代在泥路上行走所乘之具)。
同本义。
【引证】
《史记·夏本纪》。?-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