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1:42: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1:42:35
公案(gōng àn)一词在中文中有多个含义,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公案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汉语中,最初是指官方的记录或档案。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禅宗中,公案的含义扩展到了指代禅师用来启发弟子的谜语或问题。
在**传统文化中,公案在法律和禅宗中都有重要的地位。在法律领域,公案是司法公正和法律程序的体现;在禅宗中,公案是修行和悟道的重要工具。
公案一词给人以正式、严肃和复杂的印象。在法律语境中,它可能引起人们对正义和秩序的思考;在禅宗语境中,它可能激发人们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公案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个复杂或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或者在家庭中出现的矛盾。
在诗歌中,公案可以被用来象征人生的复杂性和未解之谜:
人生如公案,谜题层层叠。 悟道在心间,答案自显现。
公案可能让人联想到古老的卷轴、法庭的庄严场景或禅堂的静谧氛围。
在英语中,公案在法律语境中可以对应为 "case file" 或 "dossier",在禅宗语境中则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
公案一词在中文中具有丰富的含义和用法,无论是在法律、禅宗还是日常生活中,它都承载着重要的文化和语言价值。通过对公案的学*和理解,可以更深入地把握中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2.
【案】
(形声。从木,安声。本义: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
同本义。
【引证】
《史记·田叔列传》-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 、 《后汉书·梁鸿传》-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 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组词】
捧案;案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