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3:27: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3:27:49
昏迷不醒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人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无法醒来。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因为疾病、受伤或其他原因导致意识丧失,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无法自主恢复意识。
“昏迷不醒”这个词汇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昏迷”指的是意识丧失,“不醒”则强调无法自主恢复意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中国文化中,“昏迷不醒”常常与生死、命运等主题相关联,反映了人们对生命脆弱性的认识和对医疗技术的期待。
这个词汇通常带有一种沉重和悲伤的情感,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不可预测性。它也可能引发对医疗奇迹的期待和对家人朋友的担忧。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与亲友的疾病或事故相关,带来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反思。
在诗歌中,可以将“昏迷不醒”比喻为心灵的沉睡,如:“我的心如昏迷不醒的旅人,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出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oma”或“unconscious”,它们在医学领域有更精确的定义,但在日常用语中也有类似的情感和联想。
“昏迷不醒”这个词汇在汉语中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联想,不仅在医学领域有精确的定义,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对于深入理解汉语文化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都有重要意义。
流血和过多疲劳,使他~,脸色煞白。
1.
【昏】
(会意。从日,从氐(dǐ)省。“氐”是下的意思。合起来表示日已下沉。本义:黄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昏,日冥也。 、 《淮南子·天文训》-日至于虞渊,是为黄昏。 、 《诗·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 、 《楚辞·思美人》-与曛黄以为期。 、 吴均《与朱元思书》-在昼犹昏。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昏晨之往来。 、 清·袁枚《祭妹文》-风雨晨昏。
【组词】
昏旦、 昏晚、 昏黄
引申为昏暗;无光。
【引证】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天漠漠向昏黑。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过午已昏。
【组词】
昏邓、 昏邓邓、 昏曚、 昏昏
2.
【迷】
(形声。从辵(chuò),米声。本义:迷路;分辨不清)。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迷,惑也。 、 《书·舜典》-烈风雷雨弗迷。 、 《韩非子·解老》-凡夫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之,则为迷。 、 《离骚》-及行迷之未远。 、 《楚辞·惜诵》-迷不知宠之门。 、 《聊斋志异·促织》-迷其所在。 、 《楚辞·九章·涉江》-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 杜牧《阿房宫赋》-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遂迷,不复得路。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其若迷。 、 、 清·姚鼐《登泰山记》-道中迷雾。
【组词】
迷离徜彷、 迷罔;迷岸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醒】
(形声。从酉,星声。酉(yǒu)与酒有关。本义:酒醒)。
同本义。
【引证】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醒能述以文。 、 宋·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组词】
醒酒石、 醒酒汤、 醒药、 醒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