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26: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26:28
“学不沾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学不够全面,不能融会贯通。其中,“学”指学,“不沾洽”指不能完全融合、贯通。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学*过程中知识的片面性或不完整性,未能达到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的程度。
在文学作品中,“学不沾洽”常用来批评某人学问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口语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学不够深入,知识面狭窄。在专业领域,如教育学或心理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讨论学方法的有效性,强调全面和深入学的重要性。
“学不沾洽”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可能是随着对学方法和效果的讨论而逐渐形成的。在古代,由于教育资源有限,很多人只能接触到有限的知识,因此“学不沾洽”现象较为普遍。随着教育的发展,这个词汇更多地被用来批评学方法的不足。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即学的全面性和深入性。因此,“学不沾洽”与这种文化背景下的学理念相悖,被视为学上的缺陷。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负面印象,让人联想到学上的不足和缺陷。它提醒我们在学过程中要追求全面和深入,避免知识的片面性和浅尝辄止。
在我的学经历中,我曾遇到过“学不沾洽”的情况,特别是在学新学科时,由于缺乏系统性的学方法,导致知识掌握不够全面。通过调整学策略,我逐渐克服了这一问题。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学海无涯苦作舟,不沾洽者难为游。”这句诗表达了学*需要全面和深入,否则难以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学生在图书馆中翻阅各种书籍,但似乎无法将知识融会贯通的场景。听觉上,可以联想到老师在课堂上强调全面学*的语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uperficial knowledge”或“surface-level understanding”,强调知识的表面性和不深入。
“学不沾洽”这个词汇提醒我们在学过程中要追求全面和深入,避免知识的片面性和浅尝辄止。它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帮助我认识到学方法的重要性,并激励我不断改进学策略。
1.
【学】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学,识也。 、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 《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 、 《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 《庄子·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 、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论语》-学而时习之。 、 清·刘开《问说》-学即继以问也。
【组词】
学书、 学学乖、 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 学古
2.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3.
【沾】
古水名。
【引证】
《说文》-沾,沾水,出上党壶关东入淇。从水,占声。
淇水支流。源出山西省壶关县南赵掌尖老山南麓,东流入河南省,至鹤壁市西注入淇水。今上流建有弓上水库。
4.
【洽】
(形声。从水,合声。本义:沾湿,浸润)。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洽,沾也。 、 张衡《东京赋》-仁洽道丰。 、 《汉书·终军传》-是泽南洽而威北畅也。 、 《淮南子·要略》-内洽五藏。
【组词】
洽濡、 洽润、 洽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