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0 13:50: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13:50:09
听障: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听力障碍,指的是个体在听觉上存在缺陷或困难,可能无法听到声音或只能听到部分声音。听障可以是先天性的,也可以是后天因疾病、事故等原因造成的。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听障可能被用来象征沟通的障碍或社会隔离,如在《无声告白》中,听障角色面临的挑战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听障可能简单指某人听力不好,需要别人大声说话或重复。 专业领域:在医学和特殊教育领域,听障是一个专业术语,涉及听力测试、助听器、语言治疗等。
同义词:听力障碍、失聪、聋哑 反义词:听力正常、听觉健全
词源:听障一词由“听”和“障”组成,源自汉语,直接表达了听力上的障碍。 演变:随着社会对残疾人士认识的深入,听障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且逐渐从医学术语扩展到日常用语。
在某些文化中,听障可能被视为一种需要克服的障碍,而在其他文化中,听障人士可能拥有自己的社区和文化认同,如手语文化。
听障可能让人联想到沟通的困难、社会的包容性以及个体的坚韧。它可能引发同情、理解或对无障碍环境的思考。
个人经历中,可能遇到过听障的朋友或同事,他们的积极态度和对生活的热爱常常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在诗歌中,可以将听障比喻为“世界的静音键”,探讨无声中的美和力量。
视觉上,听障可能让人联想到助听器、手语和无声的画面。听觉上,则是对寂静的深刻体验。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的“hearing impairment”或法语的“surdité”,虽然表达不同,但都指向同一概念。
听障作为一个词汇,不仅仅是描述生理现象,它还涉及社会、文化、情感等多个层面。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听障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尊重不同的生命体验。
1.
【听】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tìng)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听,聆也。 、 《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 《书·大禹谟》-无稽之言勿听。 、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行人驻足听。 、 唐·杜甫《石壕吏》-听妇前致词。 、 《资治通鉴·唐纪》-夜阑卧听风吹雨。 、 、 宋·辛弃疾《西江月》-听取蛙声一片。
【组词】
听知、 听受、 听言、 听真、 听直
2.
【障】
(形声。从阜,章声。阜,土山。从阜,与高下、险阻有关。本义:阻塞,阻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障,隔也。 、 《通俗文》-蕃隔曰障。 、 《国语·周语》-陂障九泽。 、 《左传·昭公元年》。服注:“陂障其水也。”-障大泽。 、 《吕氏春秋》-欲闻枉而恶直言,是障其源而欲其水也。
【组词】
障翼、 障距、 障塞、 障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