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42: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0:42:12
垂髻(chuí jì)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垂下的发髻”。在古代**,垂髻通常指的是女性将头发梳成髻后垂于脑后的发型,这种发型常见于年轻女子或少女。
垂髻一词源自古代汉语,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女性的发型。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发型逐渐被现代发型所取代,因此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频率较低。
在古代**,女性的发型往往与年龄、婚姻状态有关。垂髻作为一种发型,通常与未婚的年轻女子相关联,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形象的一种期待和规范。
垂髻给人以古典、优雅、清纯的联想,常常与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相联系,唤起一种怀旧和浪漫的情感。
在现代生活中,垂髻可能更多地出现在古装剧、历史剧或传统节日的表演中,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美学表达。
在诗歌中,垂髻可以用来描绘一个古典美丽的女子:
春风拂面柳丝轻,
垂髻佳人笑语盈。
古韵今风相映趣,
一颦一笑总关情。
结合图片,可以看到古代女子梳着垂髻的形象,给人一种古典美的视觉享受。在音乐方面,古筝或古琴的旋律可能会与垂髻的形象产生共鸣,营造出一种古典氛围。
在不同文化中,女性的发型也有各自的传统和象征意义。例如,日本的和服女性也有特定的发型,如“丸髷”(まるまげ),虽然在形式上与垂髻不同,但同样承载着文化和社会的含义。
垂髻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种古代女性的发型,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审美体验。
1.
【垂】
(形声。从土,(chuí)声。本义:边疆)。
边疆;边境。 同: 陲
【引证】
《说文》。按,下垂的垂,说文作垂。-垂,远边也。 、 《广韵》-垂,疆也。 、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寡人无良边垂之臣。 、 《战国策·秦策四》-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有二垂。 、 曹植《白马篇》-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 《荀子·臣道》-边境之臣处,则疆垂不丧。
2.
【髻】
(形声。从髟(biāo),表示与毛发有关,吉声。本义:发髻) 同本义。
【引证】
《乐府诗集·陌上桑》-头上倭堕髻。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 清·袁枚《祭妹文》-汝梳双髻(髻,梳在头顶上的发结。)
【组词】
髻珠、 髻丫、 髻根、 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