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28: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28:01
“下学上达”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学基础知识而达到高深的境界。它强调从基础做起,通过不断的学和积累,最终达到高深的理解和认识。
“下学上达”源自《论语·子罕》:“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原意是指通过学普通知识而达到对天道的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用来描述任何通过基础学达到高深境界的过程。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强调了教育的连续性和渐进性,反映了儒家文化中对教育的重视和对知识积累的尊重。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勤奋、坚持和最终的成功。它鼓励人们不畏艰难,通过持续的努力达到目标。
在我的学经历中,我深刻体会到“下学上达”的重要性。无论是学语言还是专业知识,都是从基础开始,逐步深入,最终能够灵活运用。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下学如溪流,上达似江海,勤奋是舟楫,智慧是帆。”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人在书海中不断攀登,最终达到知识的高峰。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清晨的读书声,逐渐变成深邃的思考声。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来表达,强调持续努力和逐步积累的重要性。
“下学上达”这个成语对我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学理念,它提醒我无论学什么,都要从基础做起,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积累,最终达到高深的境界。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有闲余者曰:盖闻前哲首务,务于~,佐国理民,有云为也。
1.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2.
【学】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同本义。
【引证】
《广雅》-学,识也。 、 《礼记·中庸》-好学近乎知。 、 《礼记·文王世子》-念终始典于学。 、 《尚书大传》-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 、 《庄子·庚桑楚》-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 、 《后汉书·列女传》-远寻师学。 、 《论语》-学而时习之。 、 清·刘开《问说》-学即继以问也。
【组词】
学书、 学学乖、 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 学古
3.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4.
【达】
(形声。从辵(chuò),羍声。本义:道路畅通)。
同本义。泛指畅通。
【引证】
《说文》-达,行不相遇也。 、 《广雅》-达,通也。 、 《礼记·内则》-左右达为夹室,所以相隔。 、 《国语·吴语》-寡人其达王于甬句东。 、 《虞书》-达四聪。 、 《书·禹贡》-达于河。 、 《周礼·大宰》-七曰达吏。 、 《仪礼·士昏礼》-下达。 、 《礼记·中庸》-天下达道。 、 唐·李朝威《柳毅传》-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 、 清·方苞《狱中杂记》-屋极有窗以达气。
【组词】
四通八达;达越、 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