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49: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49:52
“东零西散”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东西分散,各处都有。基本含义是指事物分散不集中,没有条理或秩序。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场景或物品的杂乱无章,如“房间里东零西散地堆满了书籍和杂物”。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思维或计划的不连贯,如“他的想法总是东零西散,没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资源或信息的不合理分配。
同义词“七零八落”强调的是破碎、不完整的状态,而“杂乱无章”则更强调无序和混乱。反义词“井井有条”和“条理分明”则分别强调有序和清晰。
“东零西散”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方位词的运用,通过“东”和“西”两个方位词来强调分散的状态。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方式也常见,如“东奔西走”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序和和谐是被推崇的价值观,因此“东零西散”这样的成语往往带有贬义,暗示无序和混乱。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常用来批评管理不善或组织混乱的情况。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关联到混乱和无序。在联想上,可能会想到杂乱的房间、无序的工作环境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来形容一个朋友的书桌,他的书桌总是东零西散,找东西非常困难。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东零西散的思绪,如夜空中散落的星辰,寻找着归宿的方向。”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幅画,画中物品随意散落,没有规律。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杂乱无章的声音,如市场中的喧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ll over the place”,用来形容事物分散或思维不集中。
“东零西散”这个成语在描述无序和混乱时非常形象,它不仅在文学和口语中常用,也在日常生活中有实际的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成语,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相关的语境。
曾未几何,而东零西散,念方既已下世,先兄继之,射堂秋月,有若隔世,人生会合,何可常也。
一霎时,十万余兵,杀得~,止剩得一个空寨。
1.
【东】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东,动也。 、 《白虎通·五行》-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 、 《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东方木也。 、 《广雅·释天》-东君,日也。 、 《易·既济》。虞注:“震为东。”-东邻。 、 《白虎通·情性》-东方者,阳也。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组词】
关东;旭日东升;东夏、 东朝、 东极、 东君、 东坦、 东裔、 东村女、 东方作、 东记
2.
【零】
(形声。从雨,令声。本义:下雨。指落细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零,余雨也。 、 《诗·豳风·东山》-零雨其濛。
【组词】
零雨
3.
【西】
(象形。据小篆字形,上面是鸟的省写,下象鸟巢形。“西”是“栖”的本字。本义:鸟入巢息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西,鸟在巢上,象形。 、 《敦煌曲子词集》-棹歌惊起乱西禽,女伴各归南浦。
【组词】
西迟
4.
【散】
(本义:分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散,杂肉也。 、 《后汉书·华陀传》-漆叶青黏散。谓药,石为屑杂和也。 、 《庄子·人间世》。注:“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散木也。 、 汉·贾谊《过秦论》-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组词】
乌云散了;四散、 散盘、 散走、 散佚、 散没、 散众、 散亡、 散叛、 散流、 散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