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33:3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33:38
寅时:寅时是传统十二时辰之一,对应现代时间的凌晨3点到5点。在古代,一天被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两个现代小时。寅时是第三个时辰,紧随丑时之后,卯时之前。
文学:在古典文学中,寅时常常被用来描绘清晨的宁静或人物的早起,如“寅时鸡鸣,晨光熹微”。
口语:在现代口语中,寅时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传统时间概念或历史话题时可能会提及。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民俗学或中医学等领域,寅时作为传统时间划分的一部分,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和实用价值。
同义词:清晨、黎明
反义词:黄昏、傍晚
词源:寅时源自**古代的天文观测和农业生活,与十二地支相对应,寅为第三位。
演变:随着现代时间制度的普及,寅时等传统时辰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传统文化和*俗中仍保留其地位。
文化意义:寅时在**文化中象征着新的开始和生机,常与清晨的清新和活力联系在一起。
社会影响:在中医理论中,寅时与肺经相对应,认为此时肺功能最为活跃,因此在养生和治疗上有特定的指导意义。
情感反应:寅时给人以清新、宁静和希望的感觉。
联想:想到寅时,可能会联想到清晨的鸟鸣、初升的太阳和一天的开始。
经历或故事:在乡村生活中,寅时的宁静常常是思考和规划一天工作的好时机。
诗歌: 寅时晨曦微, 鸟鸣唤梦归。 一日之计始, 心随朝阳飞。
视觉联想:寅时可能让人联想到清晨的*雾、露水和初升的太阳。
听觉联想:清晨的鸟鸣、远处农家的鸡叫声。
比较: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是“dawn”或“early morning”,但缺乏与**寅时相对应的精确时间划分。
理解:寅时作为一个传统的时间概念,不仅代表了特定的时间段,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联想。
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寅时等传统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文化。
1.
【寅】
(象形。据甲骨文为矢形。小篆讹变。本义:恭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寅,居敬也。 、 《尔雅》-寅,敬也。 、 《书·舜典》-夙夜惟寅。 、 《书·无逸》-严恭寅畏。 、 《周书·祭公》-寅哉寅哉。 、 《书·尧典》-寅宾出日。
【组词】
寅亮、 寅畏、 寅清
地支的第三位。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髌,字之误也,当作ń。”-寅,髌也。正月易气动,去黄泉欲上出,侌尚强也。
【组词】
星次序数之一古代天文学十二星次中的“析木”为寅
2.
【时】
(形声。从日,寺声。从“日”与时间有关。本义:季度;季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时,四时也。 、 《释名》-四时,四方各一时,时,期也。 、 《左传·桓公六年》。注:“春夏秋也。”-谓其三时不害。 、 《孟子·篇叙》。注:“谓时曰支干五行相孤虚之属也。”-三时者,成岁之要时。又,天时不如地利。 、 《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 、 《左传·闵公二年》-时事之征也。 、 《管子·山权数》-时者,所以记岁也。 、 《淮南子·天文》-四时者,天之吏也。 、 《尔雅·释天》。注:“道光照也。”-四时和谓之宝烛。 、 《书·尧典》。马注:“羲和四子掌四时。”-敬授人时。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左传·桓公六年》-谓其三时(指春夏秋)不害,而民和年丰也。
【组词】
时气、 时若、 时食、 时耕、 时夏、 时暑、 时景、 时禽、 时享、 时序、 时祀、 时田、 时令病、 时衣、 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