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22: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22:12
包容的字面意思是指能够接受和容忍不同的人、观点、行为或文化,不排斥或歧视。它强调的是一种宽广的胸怀和理解力,允许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存在。
在文学中,“包容”常常用来描述人物的性格特点,如“他的包容心态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在口语中,我们可能会说“我们应该对不同意见持包容态度”。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管理学,包容可能涉及到团队建设或冲突解决的策略。
同义词:宽容、容忍、接纳、宽恕 反义词:排斥、歧视、不容忍、狭隘
同义词中,“宽容”侧重于对错误或过失的宽恕,“容忍”强调忍受不喜欢的或不同意的事物,“接纳”则指接受并融入,“宽恕”是对过错的原谅。反义词则反映了拒绝接受或排斥不同的事物。
“包容”一词源自汉语,其字面意义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体现,如《左传》中有“包容万物”的说法。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意义逐渐丰富,现代汉语中更多地强调了对多样性的接受和尊重。
在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包容”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它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和种族之间的理解和和谐。在社会冲突或分歧时,包容的态度尤为重要。
“包容”给人以温暖和安全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和谐、共融和团结。这种情感反应鼓励人们以更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误解,但通过包容和沟通,我们最终能够理解并尊重彼此的差异。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包容”:
包容如海,波澜不惊, 接纳百川,不分你我。 心怀宽广,世界大同, 和谐共生,爱在其中。
视觉上,“包容”可能让人联想到广阔的海洋或天空,象征着无限的可能性和接纳。听觉上,它可以与柔和的音乐相联系,传达出平静和安宁的感觉。
在英语中,“包容”可以对应为“inclusiveness”或“tolerance”,在不同的文化中,虽然词汇不同,但追求包容的社会价值是普遍存在的。
“包容”是一个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极为重要的词汇,它不仅体现了个人品质,也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石。通过理解和实践包容,我们能够更好地与他人沟通,构建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
1.
【包】
(会意。小篆字形,外边是“勹”。中间是个“巳”(sì)字,“象子未成形”。“勹”就是“包”的本字。本义:裹)。
用纸、布等裹东西。
【引证】
《诗·召南·野有死麕》-野有死麕,白茅包之。 、 《书·禹贡》-草木渐包。 、 《易·姤》-包有鱼。 、 《礼记·乐记》-包之以虎皮。
【组词】
纸包不住火;包缠
2.
【容】
(会意兼形声。小徐本“从宀,谷(gǔ)。”大徐本看作会意。“宀”是房屋,“谷”是空虚的山洼,都有盛受的意思。本义:容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容,盛也。 、 《易·师》-君子以容民畜众。 、 《汉书·五行志》-言宽大包容。 、 《荀子·解蔽》-故曰心容。 、 《史记·乐书》-广则容奸。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可容一人居。
【组词】
容隐、 容足、 容接、 容盛、 容民、 容民畜众、 容畜、 容受、 容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