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2:34: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2:34:17
“力屈”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力量或能力不足,无法继续支撑或完成某项任务。它通常用来描述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个人的体力、意志或资源耗尽,无法继续前进或维持原有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力屈”常用来描绘人物在逆境中的挣扎和无奈,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力屈”来形容自己在工作或生活中的疲惫和无力感。在专业领域,如体育、军事或工程学中,“力屈”可能特指物理力量的极限或材料的断裂点。
同义词:力竭、力尽、力不从心 反义词:力挽狂澜、力所能及、力大无穷
“力屈”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力”指力量,“屈”指弯曲或屈服。随着时间的推移,“力屈”逐渐被用来描述力量或能力的极限状态。
在**文化中,“力屈”常常与坚韧不拔、永不放弃的精神相对照,强调在困难面前保持坚强和毅力。社会背景中,这个词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力屈”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同情和理解,因为它描绘了人类在极限状态下的真实感受。它也可能引发对自我能力的反思和对他人困境的共鸣。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一次长跑比赛中体验到“力屈”的感觉,那时我几乎无法继续前进,但最终还是坚持完成了比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力屈”:
在无尽的夜空下,
星辰也力屈,
光芒渐暗,
等待黎明的救赎。
“力屈”可能让人联想到疲惫的身体、沉重的呼吸声和逐渐暗淡的灯光,这些都是视觉和听觉上的强烈联想。
在英语中,“力屈”可以对应为“exhausted”或“overwhelmed”,虽然这些词汇在细微差别上有所不同,但都传达了力量耗尽的概念。
“力屈”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物理和心理的极限状态,还反映了人类在面对挑战时的真实感受。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力屈”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情境,增强语言的丰富性和深度。
1.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
2.
【屈】
(形声。从尸,出声。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本义:弯曲)。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屈,拗曲。 、 《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 、 《易·系辞》-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 马中锡《中山狼传》-猬缩蠖屈。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不可屈伸。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 、 清·方苞《狱中杂记》-屈膝叩首。 、 清·张廷玉《明史》-不当屈。
【组词】
屈指询算、 屈律、 屈卮、 屈申、 诎屈、 屈伸、 屈屈、 屈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