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5 14:31: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5 14:31:34
“文选烂﹐秀才半”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文选书籍破烂不堪,但秀才仍然只学了一半。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读书人学识浅*,只学到了皮毛,没有深入理解或掌握知识。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讽刺那些自以为学识渊博但实际上知识浅的人。在口语中,它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人学不扎实或理解不深刻。在教育领域,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提醒学生要深入学*,不要满足于表面的知识。
这个成语的来源不详,但它反映了古代对学问的重视和对学*态度的批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不仅限于文学领域,也进入了日常生活和教育领域。
在*传统文化中,读书被视为提升个人修养和社会地位的重要途径。因此,这个成语强调了深入学和全面理解的重要性,反映了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期望。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警示的感觉,提醒人们不要自满和浅尝辄止。它让人联想到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很努力但实际上没有真正掌握知识的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经常用这个成语来告诫他们要深入学*,不要满足于表面的成绩。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文选虽烂,秀才半,学问深浅,心自知。”
想象一个破旧的书架上堆满了破烂的书籍,一个秀才坐在旁边,手里拿着一本书,但眼神迷茫,这画面传达了“文选烂﹐秀才半”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mile wide and an inch deep”,用来形容知识面广但深度不够。
“文选烂﹐秀才半”这个成语强调了深入学和全面理解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们要不断深化知识,避免浅尝辄止。通过学和应用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的真正意义,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1.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
2.
【选】
(形声。从辵(chuò),巽(xùn)声。本义:遣送;放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选,遣也。 、 《左传·昭公元年》-其母曰:“弗去,惧选。”癸卯,针适晋。
3.
【烂】
(形声。从火,阑声。本义:煮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爛。-孏,孰也。 、 《吕氏春秋·本味》-熟而不烂。 、 晋·干宝《搜神记》-三日三夕不烂。
4.
【秀】
(会意。石鼓文,上为“禾”,下象禾穗摇曳。本义:谷物抽穗扬花)。
同本义。
【引证】
《尔雅》-荣而实者谓之秀。 、 《广雅》-秀,出也。 、 《诗·大雅·生民》-实发实秀,实坚实好。
【组词】
秀发、 秀穗、 秀而不实
5.
【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一横表示土地,下面象草木的茎(嫩芽)刚刚出土,其枝叶尚未出土的样子。本义:草木初生)。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才,草木之初也。
6.
【半】
(会意。从八,从牛。“八”是分解的意思;牛大,易于分割,所以取“牛”会意。本义:一半,二分之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半,物中分也。 、 《汉书·高帝纪上》-今汉有天下太半。 、 《汉书·项籍传》-士卒食半。 、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 唐·白居易《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 、 《聊斋志异·狼三则》-身已半入,只露尻尾。
【组词】
太半、 半日;半工;半升
1. 【秀才】 明清两代生员的通称;泛指读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