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55: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55:25
“枕干而寝”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枕着兵器睡觉。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人处于高度戒备状态,随时准备战斗,或者形容人非常勇敢,不畏艰险。
在文学作品中,“枕干而寝”常用来描绘战士或英雄的形象,强调他们的勇敢和警觉。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历史或军事题材的讨论中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军事历史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古代军队的备战状态。
同义词:枕戈待旦、枕戈寝甲
反义词:安枕而卧
“枕干而寝”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枕干而寝,以待天明。”原意是指战士枕着兵器睡觉,准备随时战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展,用来形容人的警觉性和勇敢。
在**古代,战士的勇敢和警觉是受到高度赞扬的品质。因此,“枕干而寝”这个成语在古代文学和历史记载中频繁出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军事英雄的崇拜和尊重。
这个成语给人以紧张和警觉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战士在战场上的勇敢和牺牲。它也让人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如岳飞、关羽等,他们的形象常常与这个成语联系在一起。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军事话题时,它可以用来形容那些时刻保持警觉和准备状态的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枕干而寝夜未央, 星辰作伴剑为床。 英雄梦断边关月, 不教胡马度阴山。
想象一个战士在月光下枕着兵器睡觉的场景,周围是寂静的战场,只有风声和偶尔的马嘶。这样的画面和声音可以增强对这个成语的理解和感受。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leeping with one eye open”,意思是保持警觉,但不如“枕干而寝”那样具体和形象。
“枕干而寝”这个成语不仅描绘了战士的勇敢和警觉,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军事英雄的崇拜。在学*这个成语时,我更加理解了它在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现代语言表达中的灵活性和深度。
子夏问于孔子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天下也。’
~,见星而行,号泣不绝声者千里,水浆不入口者数日。(唐·杨炯《泸川都督王湛神道碑》)
1.
【枕】
(形声。从木。本义:枕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枕,卧所荐首也。 、 《诗·陈风·泽陂》-辗转伏枕。 、 《易·坎》。郑注:“木在首曰枕”。陆绩注:“枕闲碍险害之貌。”-险且枕。 、 《战国策》。-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组词】
枕上之花、 枕箱、 枕山、 枕中术、 枕中书
2.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3.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4.
【寝】
(形声。从宀,侵声。本义:睡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寢,卧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论语·公冶长》-宰于昼寝。 、 《公羊传·僖公二年》-寡人夜者寝而不寐。 、 《战国策·齐策》-暮寝而思之。 、 《资治通鉴·唐纪》-元济尚寝。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寝必重褥。 、 清·魏禧《大铁椎传》-既同寝。
【组词】
寝不成寐、 寝不安席、 寝卧、 寝床、 寝息、 寝衾、 寝宿、 寝饭、 寝兴、 寝膳、 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