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44: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44:07
词汇“干行”在中文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因此我们需要从最契合的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干行”这一词汇的深入学*和分析:
“干行”字面意思是指“干练的行为”或“实际的行动”。它强调的是行动的实际性和效率,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做事干练、果断、有效率。
在文学作品中,“干行”可能用来形容主人公的行动力和决断力,如“他以干行的态度处理了这场危机”。在口语中,可能会说“这个人做事很干行”,表示这个人做事很有效率。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中,可能会提到“干行管理”,指的是一种注重实际行动和结果的管理风格。
由于“干行”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干练”和“行动”两个词汇组合而成,强调行动的实际性和效率。
在文化中,强调实际行动和效率的价值观一直受到推崇。因此,“干行”这一概念与的实用主义文化相契合,强调在行动中解决问题和实现目标。
“干行”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它让人联想到果断、高效和成功。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采取实际行动。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领导,他总是以干行的态度处理工作中的问题,这种风格不仅提高了团队的效率,也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风雨中干行,不问前路多长,只因心中有光。”
视觉上,“干行”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忙碌的办公室,人们高效地处理工作。听觉上,可能是键盘敲击声和电话铃声交织,象征着忙碌而有序的工作环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ction-oriented”或“results-driven”,强调行动导向和结果导向。
“干行”这一词汇强调了行动的实际性和效率,与*的实用主义文化相契合。它在不同语境中都有应用,能够激励人们采取果断和高效的行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一词汇有助于提升个人的行动力和决断力。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