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03:03: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03:03:01
词汇“干讳”在中文中并不常见,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定义。根据字面意思,“干”可能指的是直接、干涉或涉及,而“讳”通常指的是避讳、忌讳或不愿提及的事物。结合起来,“干讳”可能指的是直接涉及或干涉到某些忌讳或敏感的话题。
由于“干讳”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并不明确。可能是由“干涉”和“避讳”两个词汇组合而成,用以描述直接触及敏感话题的行为。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干讳”可能涉及不同的敏感话题。例如,在某些文化中,谈论死亡或疾病可能是干讳的,而在其他文化中,政治或**话题可能更为敏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需要避免干讳的情况,比如在家庭聚会中避免谈论政治,或在工作中避免提及同事的私人问题。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干讳”来描述一种微妙的交流状态:
在沉默的边缘,我们干讳着,
那些不可言说的秘密,
在空气中凝结,
成为无法触及的禁忌。
在不同文化中,“干讳”可能涉及不同的敏感话题。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个人隐私可能更为敏感,而在东方文化中,家庭和传统可能更为重要。
“干讳”是一个描述在交流中触及敏感话题的词汇,虽然在日常使用中不常见,但在文学和专业领域中可能有一定的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一词汇,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在交流中遇到的敏感话题。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讳】
(形声。从言,韦声。本义:避忌。有顾忌而躲开某些事或不说某些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讳,誋也。 、 《广雅·释诂三》-讳,避也。 、 《礼记·曲礼》-卒哭乃讳。 、 《礼记·檀弓》-舍故而讳新。 、 《周礼·小史》-昭王之忌讳。 、 《孟子·尽心下》-讳名不讳姓。 、 《公羊传·闵公元年》-《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组词】
直言不讳;讳名、 讳恶、 讳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