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1:29: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1:29:04
“免解举人”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中。字面意思是指那些不需要参加解试(即乡试之前的预选考试)而直接参加举人考试的考生。这些人通常是因为在之前的考试中表现优异,或者有特殊背景和资格,因此获得了免除解试的特权。
在文学作品中,“免解举人”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角色的特殊身份或成就,强调其才华或背景的非凡。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涉及历史或科举制度的讨论中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教育学,这个词汇用于详细探讨科举制度的运作和影响。
“免解举人”一词源自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其中“免解”指的是免除解试,“举人”则是科举制度中的一个等级,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学位。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这个词汇逐渐从日常语言中消失,但在历史研究和文学作品中仍被使用。
在明清社会,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因此“免解举人”代表了社会流动性和教育成就的重要标志。这个身份不仅带来了直接的考试优势,还象征着家族的荣耀和社会的认可。
提到“免解举人”,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官僚体系、严格的学术竞争和家族荣誉。这个词汇可能唤起一种对过去文化和教育体系的怀旧感,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等级和机会不平等的复杂情感。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学***历史或参与相关文化活动时,了解“免解举人”的概念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运作和价值观。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学者的诗歌时,可以这样使用:
在书卷的尘封中,他是免解举人,
笔下生花,字字珠玑,
跨越千年的智慧,
在今日的灯火中,依旧闪耀。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穿着古代学袍的学者,手持书卷,站在古朴的书房中,背景是飘动的窗帘和古琴的悠扬声音。这样的场景可以很好地体现“免解举人”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制度或概念,如贵族特权或学术荣誉,可能在不同文化中有各自的表达和实践。
“免解举人”这个词汇虽然特定于古代*的科举制度,但它提供了一个窗口,让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教育、社会流动性和文化价值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历史词汇不仅增加了语言的深度,也丰富了对文化的理解。
1.
【免】
物之新生、稚弱者。
【引证】
《大戴礼记》-推远稚免之幼志,崇积文武之宠德。
2.
【解】
兽名。
【引证】
《太玄·难》。注:“獬豸者,直兽也。”-角解豸终。
【组词】
解豸
官署,官吏办事的地方。
【引证】
《韩非子》-事私门而完解舍。
【组词】
解舍
3.
【举】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舉(yǔ)声。本义:双手托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举,对举也。 、 《广韵》-举,擎也。 、 《庄子·逍遥游》-其坚不能自举也。 、 《史记·项羽本纪》-举所佩玉玦。
【组词】
举桉、 举案
4.
【人】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侧面站立的人形。“人”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能制造工具改造自然并使用语言的高等动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文象臂胫之形。 、 《礼记·礼运》-故人者,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 《列子·黄帝》-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食者,谓之人。 、 清·洪亮吉《治平篇》-人未有不乐为治平之民者也。
【组词】
人王、 人满、 人寰、 人欲、 人人言、 人色、 人头号令、 人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