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00: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3:00:52
方面军:在军事术语中,方面军是指在战争或军事行动中,由若干个军或师组成的较*的军事组织,通常负责一个特定战略方向的作战任务。方面军在历史上曾是苏联红军和人民解放军等军队的重要组织形式。
文学:在描述历史战争或军事行动的文学作品中,方面军常被用来描绘*的军事部署和战略规划。 口语:在日常口语中,方面军一词较少使用,通常出现在军事爱好者的讨论或历史爱好者的交流中。 专业领域**:在军事学、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等专业领域,方面军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用于分析战争策略和军事组织结构。
同义词:军团、集团军 反义词:小队、分队(指规模较小的军事单位)
方面军一词源自俄语“фронт”(front),在苏联红军中首次被广泛使用。随着苏联的影响力,这一术语也被其他国家的军队采用,特别是在冷战期间。
方面军在苏联和**的军事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反映了这些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军事组织和战略思想。它也象征着***军事行动和集体主义精神。
方面军一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宏大的战争场面、严密的军事组织和英勇的战士。它可能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和对英雄主义的敬仰。
在学*和研究军事历史时,我曾深入了解过方面军的组织结构和作战策略,这让我对战争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创作一首关于战争的诗歌时,我可以这样写: “方面军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 战士们的步伐坚定,向着胜利的方向。”
方面军可能让人联想到军事演*的壮观场面,战鼓声和号角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庄严而紧张的氛围。
在英语中,方面军可以对应为“front”或“front army”,但其使用频率和具体含义可能因国家和历史时期而异。
方面军作为一个军事术语,不仅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军事组织形式,也承载了人们对战争和英雄主义的复杂情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一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军事文化。
1.
【方】
(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 、 《尔雅》。李注:“竝两船曰方舟。”-大夫方舟。 、 《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 、 《仪礼·乡射礼》。注:“犹併也。”-不足方。 、 《国语·齐语》-方舟设泭。 、 《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资治通鉴》-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 、 《史记·郦食其列传》-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组词】
方轨、 方轩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
3.
【军】
(会意。金文字形,从车,从勹(bāo,包裹)。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古代打仗主要靠车战,驻扎时,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本义:围成营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军,圜围也。 、 《广雅》-军,围也。 、 《国语·晋语》-军于庐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