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05: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2:05:33
词汇“[刳形去皮]”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成语或常用词汇。从字面上看,“刳”意为挖空或削去,“形”指形状或形态,“去皮”则是去掉外皮的意思。将这些字组合起来,“刳形去皮”可能指的是去除物体的形状或外皮,进行某种形式的加工或改造。
由于“刳形去皮”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用于形容对事物进行极端的改变或净化。在口语或专业领域中,可能用于描述某种工艺或加工过程。
由于“刳形去皮”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不详。可能是由几个基本汉字组合而成的新词,用于特定语境。
在某些文化或工艺领域,如木雕、石雕等,可能会使用到类似的表达,强调对原材料的深度加工和改造。
这个词汇可能给人以改变、创新和深度的联想,可能与追求内在美和本质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用,但在讨论工艺或艺术创作时,可能会提及。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刳形去皮”来形容对事物本质的探索和揭示: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位艺术家在雕刻木材或石头,去除多余的部分,逐步揭示出内在的美丽。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描述具体的加工过程来实现。
“刳形去皮”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词汇,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用,但在特定领域和语境中,它可以有效地传达对事物进行深度加工和改造的概念。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和深度。
1.
【刳】
(形声。从刀,夸声。本义:剖,剖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刳,判也。 、 《礼记·内则》-刲之刳之。 、 《伪泰誓》-刳剔孕妇。 、 王充《论衡》-引刀自刳其腹。
【组词】
刳割、 刳木、 刳肝、 刳胎
2.
【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形,象形也。 、 《庄子·天地》-物成生理谓之形。 、 《易·屯》-雷雨之动满形。 、 《礼记·乐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 、 《孟子》-形色天性也。 、 《史记·太史公自序》-形者,生之具也。 、 《列子·说符》-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 、 《后汉书·张衡传》-形似酒尊。 、 、 《聊斋志异·促织》-形若土狗。 、 明·魏学洢《核舟记》-因势象形。
【组词】
形物、 条形;线形;方形;圆形;球形;梯形;三角形;正方形;多角形;多边形;口形;体形
形体,实体。
【引证】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可以隐形。 、 唐·刘禹锡《陋室铭》-无案牍之劳形。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山岳潜形。 、 蔡元培《图画》-钩勒形廓。
【组词】
形寂、 形响、 形解、 有形;无形;整形;形生、 形性、 形训
3.
【去】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去,人相违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 、 《谷梁传》-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 《左传·襄公二十年》-武子去所。 、 《战国策·齐策》-不能相去。 、 唐·柳宗元《三戒》-乃去。 、 宋·欧阳修《归田录》-久而不去。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径去。 、 清·魏禧《大铁椎传》-东向驰去。
【组词】
去离、 去任、 去住无门、 去来、 去位
4.
【皮】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个口,表示兽的头;一竖表示身体;右边半圆表示已被揭起的皮;右下表手。“皮”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用手剥兽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 《广雅》-皮,剥也。 、 《战国策·韩策》-皮面抉眼。 、 《释名》-皮瓠以为蓄。
【组词】
皮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