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5:11: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5:11:11
“据高临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从高处俯视下方。基本含义是指站在高处向下看,比喻处于有利地位或高高在上的姿态。
“据高临下”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据”(占据)、“高”(高处)、“临”(面对)、“下”(下方)四个字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据高临下,势如破竹。”
在**传统文化中,高处往往象征着权力和地位,因此“据高临下”常被用来形容权威或优越感。在社会交往中,这个成语也常用来批评那些自视甚高、不尊重他人的人。
这个成语给我的情感反应是负面的,因为它常常与傲慢、不平等的态度联系在一起。联想上,我会想到那些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人或行为。
在我的工作中,曾经遇到过一位领导总是据高临下地对待下属,这种态度让团队氛围变得紧张,最终导致了一些员工离职。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山巅之上,我据高临下,望尽人间繁华,心中却是一片寂寥。”
视觉上,我会联想到站在高山或高楼上俯瞰下方的景象,那种广阔和掌控感。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风声或鸟鸣,增添一种空灵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look down upon”或“from a position of superiorit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类似的优越感或高高在上的态度。
“据高临下”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应用场景。它不仅描述了一种物理位置,更反映了人际关系中的权力和地位。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成语对于把握文化内涵和提升表达能力都非常重要。
盖有土垒,则据高临下,敌必不克骤攻。
何况他们占东半球大陆的领袖地位,~……暗示全世纪以宇宙伟大的动力呢。
1.
【据】
(形声。本义:手靠着;靠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据,杖持也。 、 《战国策·燕策》-冯几据杖。 、 《庄子·盗跖》-据轼低头。
2.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 、 《易·说卦》传-巽为高。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 《战国策·魏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清·姚鼐《登泰山记》-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组词】
高平、 高丘、 高坛、 高燥
3.
【临】
哭(很多人哭,或聚众哭,为丧事而悲痛哭泣)。
【引证】
《集韵》-临,哭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国人大临,守陴者皆哭。 、 《史记·高祖本纪》-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 、 《汉书·文帝纪》-遗昭曰,无发民哭临宫殿中
4.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