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7:49: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17:49:55
“三科九旨”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的科举制度。在科举考试中,“三科”指的是进士科、明经科和明法科,而“九旨”则是指这三种科目的九个主要考试内容。具体来说,进士科考诗、赋、策;明经科考经义、论、策;明法科考律、令、策。这个词汇反映了古代对于教育和选拔人才的系统性安排。
在文学作品中,“三科九旨”可能被用来描述古代科举制度的严谨和复杂性,或者用来比喻现代教育体系的全面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教育历史或制度改革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教育学,这个词汇是研究古代教育和考试制度的重要术语。
“三科九旨”源自**古代的科举制度,这个制度始于隋唐,盛行于明清,直到1905年废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从实际的考试制度转变为历史学术语,用以描述和研究古代的教育和选拔体系。
在文化中,科举制度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制度,它不仅决定了人才的选拔,也影响了社会结构和文化发展。通过“三科九旨”的考试,士人可以进入官僚体系,成为国家的管理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教育理念。
提到“三科九旨”,我联想到的是古代学子们刻苦学*、追求功名的场景。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对知识的尊重,同时也让人思考现代教育体系与古代的异同。
在我的学*经历中,虽然没有直接遇到“三科九旨”这个词汇,但在研究**古代历史和教育制度时,这个词汇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古代社会的运作方式。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学子的诗歌时,我可以这样使用:
夜深人静,灯火阑珊,
学子窗前,苦读“三科九旨”。
梦回金榜,题名天下,
一纸功名,千秋传世。
想象一幅画面:古代的书房内,一位学子在昏黄的灯光下苦读,书桌上堆满了经书和策论。背景音乐可以是古筝或古琴的悠扬旋律,营造出一种古朴而沉静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选拔制度如古罗马的“公民考试”或英国的“公学”体系,虽然形式不同,但都体现了对教育和选拔人才的重视。
“三科九旨”这个词汇不仅让我了解了古代*的教育制度,也启发我思考现代教育的目标和方法。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个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帮助我们理解历史的同时,也反思当下。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科】
(会意。从禾,从斗。“斗”的意思是“量”。合起来指衡量、分别谷子的等级品类。本义:品类,等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科,程也。 、 《论语·八佾》-为力不同科。 、 《论衡·幸偶》-与此同科。 、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巧曹》-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组词】
科品、 科荣、 科爵
3.
【九】
(指事。本义:数词。比八大一的基数)。
同本义。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皆指事也。二三四为积画,余皆变化其体。 、 《易·文言》传-乾玄用九,乃见天则。 、 《楚辞·九辨》序-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 、 《管子·五行》-天道以九制。
【组词】
九伯、 小九九、 九九、 九地
4.
【旨】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象“匕”(bǐ)即匙形,下面是口,以匙入口,表示味道好。”“口”隶变为“日”。《说文》:“从甘,匕声。本义:味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旨,美也。从甘,匕声。 、 《诗·鲁颂·泮水》-既饮旨酒。 、 《仪礼·乡饮礼》-告旨。 、 《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组词】
旨甘、 旨味、 旨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