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0:33: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0:33:43
下颔(xià hé)是一个汉语词汇,指的是人类或动物下巴的部分,即位于口腔下方、连接头骨的骨骼结构。在人体解剖学中,下颔也称为下颌骨(mandible),是构成口腔底部的骨骼,支撑着下牙齿。
下颔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字面意思即为“下方的颔”。在古代文献中,颔(hé)通常指下巴或颈部,而“下颔”则特指下巴部分。随着语言的发展,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其基本含义,但在日常使用中并不常见。
在不同的文化和艺术作品中,下颔的描述可能与人物的性格特征相关联。例如,坚硬的下颔线条可能被视为力量和决心的象征。
下颔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坚毅、力量和稳定性。在描述人物时,下颔的特征往往与人物的性格和意志力相关联。
在日常生活中,下颔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特定的语境中,如医学讨论或描述人物特征时。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他的下颔,如岩石般坚硬, 承载着岁月的痕迹, 每一道线条,都是故事的见证。
下颔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坚实的骨骼结构,可以想象一个雕塑般的下巴线条,或是听到解剖学讲座中关于下颔的描述。
在英语中,对应的词汇是“chin”或“mandible”。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对于面部特征的描述可能有所不同,但下颔作为一个解剖学名词,其基本含义是普遍的。
下颔作为一个词汇,虽然在日常交流中不常使用,但在特定的语境和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了解其基本定义、语境使用和相关联想,有助于丰富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在学习和使用这个词汇时,可以更加准确和生动地描述相关的概念和现象。
1.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2.
【颔】
(形声。从页(xié),含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下巴颏)。
同本义。
【引证】
《释名》-颔,含也,口含物之车也。 、 《释名·释形体》-颐,或曰颔车。 、 《公羊传·宣公六年》-绝其颔。 、 《庄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 、 《后汉书·班超传》-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 、 白居易《东南行》-相逢应不识,满颔白髭须。
【组词】
颔车、 颔雪、 颔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