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44: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44:06
剩余价值率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其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部分,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可变资本则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剩余价值率的计算公式为:
[ \text{剩余价值率} = \frac{\text{剩余价值}}{\text{可变资本}} ]
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率是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用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剥削关系。在文学作品中,这一概念可能被用来批判社会不公或探讨阶级斗争。在日常口语中,这一术语可能不太常见,除非在讨论经济理论或政治议题时。
同义词:剥削率、利润率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可以考虑“劳动报酬率”作为对比概念。
剩余价值率这一概念源自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这一概念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讨论和应用。
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剩余价值率被用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公和剥削性质。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这一概念可能引发不同的政治和社会反应。
对于支持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人来说,剩余价值率可能唤起对社会正义和平等的追求。对于资本主义的支持者,这一概念可能被视为对经济自由和市场机制的挑战。
在日常生活中,剩余价值率的概念可能不太直接应用,但在讨论工资、工作条件和社会公平等问题时,这一概念可以提供深刻的分析视角。
在诗歌中,剩余价值率可以被用来象征社会的不平等和剥削:
在机器的轰鸣中,剩余价值悄然增长, 工人的汗水,化作资本的金光。
结合图片,可以展示工厂工人辛勤劳动的场景,配以沉重的机械声和工人的喘息声,以此来强化剩余价值率这一概念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剩余价值率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英语中,这一概念通常被称为“rate of surplus value”,在不同的政治和经济体系中,其解释和应用也会有所差异。
剩余价值率是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剥削关系的关键概念。通过对这一概念的学*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经济和社会结构中的不平等现象,并在个人和社会层面推动更加公平和正义的变革。
1.
【剩】
(形声。从刀,乘声。本义:剩余;余下)。
同本义。
【引证】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 清·洪亮吉《治平篇》-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
【组词】
剩员、 剩语、 剩货
2.
【余】
(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饱足。足食得饱。
【引证】
《说文》-余,饶也。
3.
【价】
用于句尾,相当于“的”、“似的”。
【引证】
《水浒全传》-只听得一声震天价响,那尊金刚从台基上倒撞下来。
4.
【值】
(形声。从人,直声。字本作“直”。本义:措置,放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值,措也。 、 《说书丛录》-值,本作直。…值与置同,故《说文》训值为措,训措为置,互相转注,其音义并同。
5.
【率】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捕鸟的丝网。本义:捕鸟的丝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象丝网上下其竿柄也。-率,捕鸟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