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3:01: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3:01:18
“乡风慕义”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乡村的风俗和人们对正义的向往。其中,“乡风”指的是乡村的传统*俗和风气,而“慕义”则表示对正义和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整体上,这个词汇强调了乡村社会中人们对良好风俗和道德价值的重视。
在文学作品中,“乡风慕义”常常用来描绘一个理想化的乡村社会,其中人们遵循传统,追求正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乡村文化或传统价值观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或人类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乡村社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特征。
“乡风慕义”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对乡村社会的理想化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了其传统的含义,但在使用频率上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乡村被视为道德和传统的堡垒,因此“乡风慕义”常常被用来强调乡村社会的正面价值。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这个词汇有时也用来反思和怀念传统乡村社会的美好。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一种宁静和纯朴的情感联想,让我想到那些遵循传统、重视道德的乡村生活。它提醒我珍惜和维护那些美好的传统和价值观。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个乡村学校教书,那里的孩子们和家长都非常重视乡风慕义的传统。这种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个词汇所蕴含的深厚文化意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乡风慕义的田野上,
稻穗低垂,心灵纯净。
古老的歌谣,传唱着正义,
在这片土地上,永不消逝。
想象一幅画面:宁静的乡村,金黄的稻田,孩子们在田间嬉戏,老人们在树下讲述着古老的故事。这样的场景配上悠扬的乡村音乐,能够很好地传达“乡风慕义”的意境。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包括“乡村美德”或“乡村传统”,但“乡风慕义”这个词汇特有的**文化色彩使其在跨文化比较中显得独特。
“乡风慕义”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种理想化的乡村社会,也反映了人们对传统和道德的重视。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提醒我要珍惜和传承那些美好的传统和价值观。
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世,毕已受印,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之德,莫不乡风慕义,愿为臣妾。
1.
【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引证】
《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 《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 、 《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 、 《礼记·王制》-习乡尚齿。 、 《庄子·逍遥游》-行比一乡。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风】
比喻感化。
【引证】
《史记·平准书》-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组词】
风民
3.
【慕】
(形声。从心,莫声。本义:依恋;向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思也。-慕,习也。 、 《礼记·檀弓》-其往也如慕。 、 《孟子·万章》-巨室之所慕。 、
【组词】
慕义、 慕向、 慕企、 慕位、 慕尚、 慕思
4.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