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9 19:09: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9 19:09:28
恍若隔世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仿佛隔了一个世界”。它形容事物或情景变化巨大,给人以时间久远、仿佛是另一个时代的错觉。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表达对过去与现在巨大差异的感慨。
在文学作品中,恍若隔世 常用于描绘历史变迁、人物经历的沧桑感,或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形容自己长时间未见某地或某人后的感觉,表达一种时光流逝的感慨。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
同义词:
反义词:
恍若隔世 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汉语中对时间流逝和变化感知的深刻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表达时间感和历史变迁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恍若隔世 常与怀旧情绪和对过去的追忆联系在一起。它反映了人对历史和传统的重视,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深沉和怀旧。它让我联想到那些经历了巨大变迁的人和事,以及时间对一切的无情改变。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每次回到久别的故乡,看到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景象,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恍若隔世”这个词汇。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恍若隔世,曾经的少年,如今已是白发苍苍。”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旧时与现代对比的画面,如老街与高楼的对照,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听觉上,可以联想到老唱片播放的旧时歌曲,与现代流行音乐的对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ike a different world”或“like a bygone era”,虽然不如“恍若隔世”那样富有诗意和深度,但也表达了类似的情感。
恍若隔世 这个成语深刻地表达了时间流逝和变化的主题,它在文学和日常语言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汉语中对时间感和历史变迁的表达方式,这对于我的语言学和文化理解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屏山献青,画恋滴翠,两年尘土面目,为之洗尽。马首红尘,恍若隔世矣。
王朔《浮出海面》:“我接到请柬,想起当年获奖时少年得志的情景,~。”
1.
【恍】
(形声。从心,況省声。字本作怳,亦作慌.本义:狂的样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怳,狂之貌。 、 《广雅·释诂四》-怳,狂也。 、 《楚辞·少司命》-临风怳兮浩歌。
【组词】
恍恍
2.
【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名》-若,顺也。 、 《诗·鲁颂·阙宫》-万民是若。 、 《诗·大雅·烝民》-天子是若。 、 《易·观》-有孚禺若。 、 《书·尧典》-钦若昊天。 、 《左传·宣公三年》-不逢不若。
【组词】
若时、 若淑
3.
【隔】
(形声。从阜,鬲(gé)声。从“阜”,表示与地势高低上下有关。本义:阻隔、遮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隔,障也。 、 《文选·张衡·西京赋》-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组词】
把一间房隔成两间;隔越、 隔碍
4.
【世】
(指事。金文字形。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止”上加三个圆点,表三十年;止,到此为止。本义:三十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世,三十年为一世。 、 《论语·子路》-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