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09: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09:37
“水阔山高”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水面宽阔,山峰高耸。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自然景观的壮丽和宏伟,也可以比喻事物的规模宏大或难度极高。
在文学作品中,“水阔山高”常用来描绘自然风光的壮美,如在诗歌、散文或小说中描述山水景色时使用。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任何宏大的场景或事物,比如形容一个项目的规模或难度。在专业领域,如地理学或旅游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特定的地理特征。
同义词:
反义词:
“水阔山高”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简单,直接由“水”、“阔”、“山”、“高”四个字组成,没有复杂的演变过程。它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已有使用,如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中就有类似的表达。
在文化中,山水常被赋予深厚的文化意义,象征着自然之美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水阔山高”不仅描述了自然景观,也反映了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崇尚。
这个成语给人以宏伟、壮丽的感觉,能够激发人们对自然美的敬畏和向往。它也常让人联想到宁静、深远的意境,有助于营造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在旅行中,我曾站在黄山之巅,目睹了水阔山高的壮丽景色,那一刻的震撼至今难忘。这个成语帮助我更好地表达和分享了那次旅行的体验。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水阔山高处,云深不知归。”这样的诗句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也表达了人在自然中的渺小和迷茫。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宽阔的湖面和耸立的山峰,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山间的风声、水流的潺潺声,增添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vast and majestic”或“wide and high”,虽然也能传达类似的宏伟感,但缺乏“水阔山高”这一成语所蕴含的文化和诗意。
“水阔山高”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对自然美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欣赏。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能够帮助我更准确、生动地描述和传达复杂的情感和景象。
音书谁送,知隔着关山几重,见如今水阔山高,促急里怎觅鳞鸿。
1.
【水】
(象形。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2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水,准也。 、 《释名》-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 、 《淮南子·天文》-积阴之寒气为水。 、 《书·洪范》-五行一曰水。 、 《左传·桓公元年》-凡平原出水为大水。 、 《礼记·曲礼》-水曰清滌。 、 《荀子·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
【组词】
水铫、 水头儿、 水湿、 水蛊病、 水中丞、 水落归槽、 水喷桃花、 水镜先生、 水陆杂陈、 水廓、 水涡、 水馆
2.
【阔】
(形声。从门,活声。本义:阔大,很开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阔,疏也。 、 《汉书·沟洫志》集注-阔,稀也。 、 《尔雅》-阔,远也。 、 《列子·黄帝》-缓步阔视。 、 《诗·邶风·击鼓》-于嗟阔兮。 、 《吕氏春秋·论人》-阔大渊深,不可测也。 、 李白《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湖阔数十里。 、 《淮南子·齐俗训》-广厦阔屋。 、 柳永《雨霖铃》-暮霭沈沈楚天阔。
【组词】
阔绝、 阔略、 阔落、 阔寥、 阔疏、 阔希
3.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
4.
【高】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楼台重叠之形。汉字部首之一。从“高”的字多与高大或建筑有关。本义:离地面远;从下向上距离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高,崇也,像台观高之形。 、 《易·说卦》传-巽为高。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 《荀子·劝学》-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 《战国策·魏策》-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 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 清·姚鼐《登泰山记》-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组词】
高平、 高丘、 高坛、 高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