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3 13:14: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3 13:14:41
墨刑:墨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又称黥刑、黥面,即在犯人的脸上或额头上刺字或图案,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这种刑罚不仅是对肉体的惩罚,也是对犯人精神上的侮辱,因为一旦受刑,痕迹将伴随终身。
在文学作品中,墨刑常被用来描述古代社会的残酷和不公,或者作为人物命运的象征。在口语中,墨刑可能被提及以讨论古代刑罚制度或法律历史。在专业领域,如法律史或社会学研究中,墨刑是研究古代刑罚体系和社会控制手段的重要案例。
同义词:黥刑、黥面、刺青刑 反义词:赦免、宽恕(这些词汇与墨刑的刑罚性质相对立)
墨刑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黥”,意为在皮肤上刺字并涂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刑罚逐渐被其他更人道的刑罚所取代,但在历史文献中仍可见其痕迹。
在中国古代社会,墨刑是一种常见的刑罚,用于标记犯人并警示社会。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犯罪行为的严厉态度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墨刑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代表了痛苦、耻辱和不可磨灭的标记。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社会的残酷和不公,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无助和牺牲。
在现代社会,墨刑已成为历史,但在讨论人权、法律和社会正义时,它仍被用作一个历史案例来反思和批判。
在诗歌中,墨刑可以被用来象征永恒的记忆或不可磨灭的痕迹:
墨痕深深刻在岁月的脸上, 历史的烙印,永不褪色。
墨刑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刑场的景象,或者是受刑人脸上的刺青。在视觉艺术中,这种刑罚可以被描绘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在音乐中,可能通过悲伤的旋律来表达受刑人的痛苦和绝望。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刑罚也有存在,如古罗马的“烙印”(branding),也是一种在身体上留下永久标记的刑罚。
墨刑作为一个历史词汇,不仅揭示了古代刑罚的残酷性,也反映了社会对犯罪和秩序的态度。在现代语境中,它被用来讨论法律、人权和社会正义,提醒我们反思历史的教训,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1.
【墨】
(会意兼形声。从土,从黑,黑亦声。本义:书画所用的黑色颜料,用松烟等原料制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墨,书墨也。 、 《庄子·田子方》-舐笔和墨。 、 《周礼·占人》-史占墨。 、 《周礼·卜师》。注:“熟灼之,明其兆。”-致其墨。
【组词】
墨丸、 墨本、 墨工、 墨妆、 墨路
2.
【刑】
同本义。
【引证】
《易·蒙》。注:“兑折为刑。”-利用刑人。 、 《吕氏春秋·顺说》。注:“杀也。”-刑人之父子也。 、 《韩非子·二柄》-杀戮之谓刑。 、 《易·本命》-阴为刑。 、 《吕氏春秋·音律》。注:“杀也。”-阴将始刑。 、 《史记·项羽本纪》-刑人如恐不胜。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刑马作誓。 、 《史记》-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组词】
刑牛、 刑牲、 刑马
惩罚。
【引证】
《史记·陈涉世家》-刑其长吏。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五人之当刑。 、 清·方苞《狱中杂记》-彼于刑者。 、 《孟子·梁惠王上》-从而刑之。
【组词】
刑吏、 刑民、 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