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1:18: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1:18:11
词汇“儒牒”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儒”通常指儒家,即中国古代的一个思想学派,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牒”则指文书、证件或记录。因此,“儒牒”可以理解为与儒家相关的文书或记录。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儒牒”这一词汇在特定领域和文化背景中的重要性,尽管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1.
【儒】
(形声。从人, 需声。本义: 术士)。
同本义。春秋时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的、熟悉诗书礼乐而为贵族服务的人。
【引证】
《说文》-儒,术士之称。 、 《法言·君子》-通天地之人曰儒。 、 《论衡·超奇》-能说一经者为儒生。 、 《墨子·非儒下》-儒浩居而自顺者也。 、 《周礼·太宰》-四曰儒,以道得民。 、 《礼记·儒行》-儒之言优也和也,言能安人能服人也。
【组词】
儒师;儒仙
2.
【牒】
(会意。从片,葉(yè)声。古时木片也常用作书写材料,故从“片”。本义:简札)。
同本义。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片。
【引证】
《说文》。按,小简曰牒,大简曰册。薄者曰牒,厚者曰牍。-版,札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受牒而退。 、 《汉书·路温舒传》-截以为牒。 、 左思《吴都赋》-王牒石记。
【组词】
金牒;玉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