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0 05:46: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05:46:27
“畏天知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对天命有所敬畏并接受自己的命运。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顺应自然和命运的态度,认为人的一生受天命的安排,应当敬畏天命,接受并顺应自己的命运。
在文学中,“畏天知命”常用来描述人物对命运的接受态度,如在古典小说或历史故事中,描述主人公在面对无法改变的命运时的心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常直接使用,但类似的表达如“认命”、“顺其自然”等概念与之相关。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或**研究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宿命论或自然法则。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表达的情感强度和具体情境的适应性。例如,“认命”可能更侧重于接受现实,而“畏天知命”则包含了对天命的敬畏。
“畏天知命”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特别是与《易经》中的天命观念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和日常语言中,但其核心意义——对天命的敬畏和接受——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畏天知命”与儒家和道家的某些思想相契合,强调顺应自然和宇宙的法则。在社会层面,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教导人们接受不可改变的现实,培养平和的心态。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平和与接受。它让我联想到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和理性的态度,以及在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寻找内心的平静。
在我的生活中,面对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时,我曾尝试采用“畏天知命”的态度,接受并寻找当前状况下的最佳解决方案,而不是过度焦虑或抗拒。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命运的河流中漂泊,
我学会畏天知命,
接受每一道波澜,
寻找内心的宁静。
视觉上,“畏天知命”可能让我联想到宁静的山水画,表达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状态。听觉上,可能是轻柔的古琴音乐,传达出一种平和与接受的情绪。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能通过“命运”(destiny)和“宿命”(fate)等概念来表达,虽然具体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有所不同,但都涉及到对不可控因素的接受和顺应。
“畏天知命”这个成语在我对汉语的理解和表达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传达了一种哲学思想,也是一种生活智慧。通过学*和应用这个成语,我学会了在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时,保持平和的心态,接受并顺应命运的安排。
彼皆畏天知命,睹存亡之符,见废兴之事。
夏、殷、周不以谦让者,~也。
新朝末年,冯异投靠刘秀,他十分谦恭,被称为“大树将军”。后任孟津将军,率军与30万大军的舞阳王李轶对峙,他给李轶写信,希望他畏天知命,离开更始帝而投奔刘秀,这样可以转危为安。李轶放弃了抵抗,刘秀称冯异一纸抵万兵
1.
【畏】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 《书·皋陶谟》-天明畏。 、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
2.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3.
【知】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矢。段玉裁:“识敏,故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思是:认识、知道的事物,可以脱口而出。本义:知道)。
同本义。
【引证】
《玉篇》-知,识也。 、 唐·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知汝远来应有意。 、 《庄子·外物》-心徹为知。 、 《史记·留侯世家》-留侯曰:“陛下不知乎?此谋反耳。 、 《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女。
4.
【命】
(会意。从口从令。表示用口发布命令。本义:指派;发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朱骏声按:“在事为令,在言为命,散文则通,对文则别。令当训使也,命当训发号也。”-命,使也。 、 汉·蔡邕《独断》-出君下臣名曰命。 、 《贾子·礼容》-语下命者,制令也。 、 《文选·闲居赋序》注-凡尊者之言曰命。 、 《诗·大雅·卷阿》-维君子命。 、 《仪礼·燕礼》-某固辞不得命。 、 《吕氏春秋·孟春纪》。注:“命,令也。”-命田舍东郊。 、 《列子·汤问》-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令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 、 清·周容《芋老人传》-命妪煮芋。 、 白居易《琵琶行序》-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组词】
命酌、 命席、 命酒、 命乐、 命官、 命材、 命事、 命使、 命将、 命相、 命讨、 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