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40: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40:21
“主圣臣良”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君主圣明,臣子贤良。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君臣之间的理想关系,即君主英明决策,臣子忠诚执行,共同治理国家,使国家繁荣昌盛。
在文学作品中,“主圣臣良”常用来描述一个理想的政治局面,如古代的诗词、历史记载中对贤君良臣的赞美。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政治、历史或领导力的话题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历史学中,这个成语被用来分析和评价历史上的君臣关系。
同义词“君明臣贤”和“君臣相得”都强调君臣之间的和谐与配合,而反义词“主昏臣庸”和“君暗臣蔽”则描述君主昏庸,臣子无能或被蒙蔽的情况。
“主圣臣良”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君主的德行和臣子的忠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描述理想的政治关系,并在文学和历史记载中得到体现。
在传统文化中,“主圣臣良”体现了儒家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即君主以德治国,臣子忠心辅佐。这种观念在历史上对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成语给人以正面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和谐、稳定和繁荣的社会。它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标准和有效的领导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在讨论领导力和团队管理时使用过“主圣臣良”这个成语,强调领导者的智慧和团队成员的忠诚对于成功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君王心怀天下事,臣子忠诚辅佐时。
主圣臣良国运昌,万民欢歌共庆之。
想象一幅画面:一位英明的君主坐在宝座上,周围是忠诚的臣子,共同商讨国家大事。背景音乐可以是庄重而和谐的古典音乐,如古筝或笛子的旋律。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观念可以用“Wise king and loyal subjects”来表达,强调君主的智慧和臣民的忠诚。
“主圣臣良”这个成语不仅是对理想政治关系的描述,也是对领导力和忠诚度的期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们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有效的管理方式,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况主圣臣良,兵强国富,陈既主昏于上,人讟于下,险无百二之固,众非九国之师,独此岛夷,而稽天讨!
1.
【主】
件,桩。
【引证】
《儒林外史》-放着这样一主大财不会发,岂不是如入宝山空手回。
灌入 同: 注
【引证】
《荀子》-主量必平,似法。
2.
【圣】
(形声。从耳,呈声。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口字。即善用耳,又会用口。本义:通达事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耳顺之谓圣。彼教所言耳根圆通亦此意。-圣,通也。 、 《管子·四时》-听信之谓圣。 、 《书·洪范》。传:“于事无不通谓之圣。”-睿作圣。 、 《诗·邶风·凯风》-母氏圣善。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组词】
圣功、 圣子、 圣意、 圣明
3.
【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性奴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 、 《礼记·礼运》-仕于公曰臣。 、 《国语·晋语》-事君不贰是谓臣。 、 《左传·成公二年》-臣治烦去惑者也。 、 《书·费誓》。郑注:“臣妾,厮役之属也。”-臣妾逋逃。 、 《礼记·少仪》。注:“谓囚俘。”-臣则左之。 、 《韩非子·五蠹》-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组词】
臣妾、 臣役、 臣御、 臣宰
4.
【良】
(形声。本义:善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良,善也。 、 《诗·邶风·日月》-德音无良。 、 《诗·鄘风·鹑之奔奔》-人之无良。 、 诸葛亮《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袆、董允等,此皆良实。
【组词】
天良、 驯良、 良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