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0:15: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0:15:31
词汇“斲毁”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斲毁”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
“斲毁”的字面意思是砍伐、破坏或毁坏。其中,“斲”字古同“斫”,意为砍、削;“毁”字则指破坏、毁坏。因此,“斲毁”合起来就是指通过砍伐或破坏的方式使某物损坏或失去原有的功能。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斲毁”常用于描述对自然环境或建筑物的破坏行为,如砍伐树木、摧毁房屋等。在口语和现代文学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通常会被更常见的词汇如“破坏”、“毁坏”所替代。
“斲”字在古代汉语中与“斫”相通,源自于古代的砍伐工具。随着语言的发展,“斲毁”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被更通俗的词汇所替代。
在古代社会,对自然资源的斲毁常常与战争、建设等活动相关,反映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更多地被用来强调对文化遗产或自然环境的保护。
“斲毁”这个词汇带有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破坏、损失和遗憾。它提醒人们要珍惜和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较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话题时,可以用来强调破坏的严重性。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斲毁”来表达对自然或文化遗产破坏的哀悼: “昔日翠林,今成荒丘,斲毁之痛,心何以堪。”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被砍伐的森林或一座被摧毁的古建筑,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砍伐树木的声音或建筑物倒塌的轰鸣。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destruction”(英语)、“destruction”(法语)等,都表达了破坏的概念。
“斲毁”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提醒我们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要关注词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演变和文化的发展。
1.
【斲】
砍;削;斫。
【引证】
《韩非子·五蠹》-采椽不斲。
【组词】
斲冰、 斲木
雕琢。
【引证】
《礼记·檀弓上》-木不成斲。 、 《淮南子·本经》-木工不斲。 、 《警世通言》-取起阴干,选良时吉日,用高手匠人刘子奇鋜成玉器。
【组词】
斲琢、 斲模
2.
【毁】
(形声。从“土”,表示与瓦器有关。本义:瓦器缺损)。
毁坏;破坏。
【引证】
《列子·汤问》-毁山一毛。 、 《论语·季氏》-毁于椟中。 、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毁其盆。 、 《说文》。段注:“缺者,器破也,因为凡破之称。”-毁,缺也。 、 《小尔雅·广言》-毁,坏也。 、 《孝经·开宗明义》-不敢毁伤。 、 《易·说卦传》-兑为毁折。 、 《春秋·文公十六年》-毁泉台。 、 《左传·文公十八年》-毁信废忠。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何如?” 、 《孙子·谋攻》-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组词】
毁弃、 毁节、 毁车杀马、 毁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