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52: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52:42
器质(qì zhì)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物体的质地、结构或者内在的物质特性。它强调的是物质本身的性质,而非其外在的形式或功能。
在医学领域,“器质”常用于区分疾病的类型,如“器质性疾病”指的是由身体器官或组织的实际病变引起的疾病,与“功能性疾病”相对,后者可能由心理或功能失调引起。
在文学作品中,“器质”可能用来形容物品的质地,如“这幅画的器质非常细腻”,指的是画作的材料和制作工艺。
在口语中,“器质”可能不太常用,但如果使用,通常是为了强调物体的内在质量或特性。
同义词:质地、材质、物质、实质 反义词:形式、外观、表象
“器质”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器”指的是器具或物品,“质”指的是性质或本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医学领域的使用逐渐增多,特别是在描述疾病的性质时。
在中华文化中,“器质”强调的是内在的、实质性的东西,这与重视内在修养和实质内容的传统文化观念相契合。
“器质”这个词给人一种稳重、实在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坚固、可靠的物质特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在购买商品时考虑其“器质”,比如选择器质优良的家具或衣物。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器质依旧,古钟声声,诉说着不变的时光。”
视觉上,“器质”可能让人联想到精细的工艺品或古老的文物;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沉重的金属声或悠扬的古琴声。
在英语中,“器质”可以对应为“organic”或“material quality”,但这些词汇在英语中的使用语境和含义可能与中文中的“器质”有所不同。
“器质”这个词在中文中具有特定的含义和使用场景,特别是在医学和描述物品特性时。了解和掌握这个词的用法,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相关概念。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这类词汇的细微差别是非常重要的。
1.
【器】
(会意。从犬。《说文》:“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器物很多,用狗看守。本义:器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器乃凡器统称。”-器,皿也。 、 《老子》-天下神器。 、 《易·系辞》-形乃谓之器。 、 《周书·宝典》-物周为器。 、 《周礼·大行人》-其贡器物。 、 《韩非子·显学》-夫冰炭不同器而久。 、 《韩非子·十过》-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 、 《墨子·公输》-守圉之器。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肖于器邪。 、 《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盆器倾侧。 、 清·周容《芋老人传》-尽一器。 、
2.
【质】
(形声。从贝,斦(zhì)声。朱骏声认为“斦”是砧板。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抵押;以…作人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以钱受物曰赘,以物受钱曰质。-质,以物相赘也。 、 《战国策·赵策》-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 《后汉书·班超传》-遂纳子为质。 、 清·方苞《狱中杂记》-犹质其首。
【组词】
质库、 质作、 质鬻、 质录、 质卖、 质债、 质当、 质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