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0:20: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0:20:24
“可畏”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某事物或人具有令人敬畏的特质。基本含义是指某人或某事物因其强大、庄严、神秘或不可预测性而引起人们的尊敬和畏惧。
“可畏”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构成由“可”(能够)和“畏”(畏惧)组成,意指能够引起畏惧的。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诗经》中有“可畏也,天维显思”。
在**传统文化中,“可畏”常与天命、权威和道德规范相联系,强调对权威和道德的尊重。在现代社会,这个词也常用来形容自然灾害或科技进步带来的不可预测性和挑战。
“可畏”一词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尊敬和一丝畏惧。它让人联想到强大、庄严和不可侵犯的事物,如自然的力量、历史的重量或个人的毅力。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感受到“可畏”的力量,那种无法抗拒的自然力量让人既敬畏又畏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可畏”:
在那座可畏的山峰之巅,
云雾缭绕,神秘莫测,
每一阵风,每一声雷,
都在诉说着自然的威严。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云雾缭绕,给人一种“可畏”的感觉。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雷声轰鸣,风声呼啸,增强这种敬畏感。
在英语中,“可畏”可以对应“awe-inspiring”或“formidable”,这些词汇同样传达了尊敬和畏惧的情感。
“可畏”是一个充满力量和深度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外在的强大和庄严,也触及了内心的敬畏和畏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可畏”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选择,增强表达的深度和情感的丰富性。
1. 【可】
2.
【畏】
(会意。据甲骨文意思是鬼手拿杖打人,使人害怕。本义:害怕)。
同本义(对威势、威严的害怕)。
【引证】
《广雅·释诂二》-畏,惧也。 、 《广雅·释诂四》-畏,恐也。 、 《列子·黄帝》-不畏不怒。 、 《书·皋陶谟》-天明畏。 、 《孟子·梁惠王下》-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战国策·齐策》-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资治通鉴·唐纪》-然畏愬。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忧谗畏讥。 、 明·刘基《卖柑者言》-巍巍乎可畏。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畏其唇吻。
【组词】
畏威、 畏威怀德、 畏之如虎、 畏天知命、 畏死贪生、 畏戒、 畏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