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5:22: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5:22:09
词汇“摘髭”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修剪或拔除胡须。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分析:
“摘髭”的字面意思是指修剪或拔除胡须。在古代,胡须被视为男性的象征,因此修剪胡须是一种修饰仪容的行为。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摘髭”可能会出现在描述人物修饰仪容的场景中。在现代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更通俗的表达,如“剃须”或“刮胡子”。
“摘”字在古代有挑选、选择的意思,也有拔除的含义。“髭”指胡须。随着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中更常用的表达是“剃须”或“刮胡子”,而“摘髭”逐渐淡出日常用语。
在古代中国,胡须被视为男性的尊严和成熟的标志。因此,修剪胡须是一种注重仪容的行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男性形象的重视。
对于现代人来说,“摘髭”可能会带来一种古风雅致的感觉,联想到古代文人的形象。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剃须”或“刮胡子”等现代词汇。
在创作古风诗歌或小说时,可以使用“摘髭”来营造古代氛围,如:“晨光微露,书生摘髭,镜中映出清秀面庞。”
结合古代文人的画像或影视作品中的相关场景,可以更好地理解“摘髭”的视觉形象。听觉上,可以想象古代文人晨起时的宁静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如西方文化,修剪胡须同样是一种常见的个人护理行为,但使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会有所不同。
“摘髭”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语言的演变和文化的发展。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1.
【摘】
(形声。小篆字形,从手,啻(chì)声。本义:用手采下或取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摘,摭果树实也。 、 《广雅》-摘,取也。 、 《新唐书·承天皇帝传》-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 、 三国魏·邯郸淳《笑林》-以摘之。 、 明·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摘而藏之。
【组词】
摘胆剜心、 摘肩儿、 摘青、 摘瓜抱蔓、 摘桃子、 摘棉花;摘苹果
2.
【髭】
嘴唇上边的短须。
【引证】
《说文》。字亦作髭。-頾,口上毛也。从须,此声。 、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至于灵王,生而有髭。 、 《乐府诗集·陌上桑》-下担捋髭须。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微髭。
【组词】
髭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