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46: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46:17
狷介之士:这个词汇源自**古代,字面意思是指那些性格刚直、不随波逐流、坚守自己原则和信念的人。在现代汉语中,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有独立思考能力、不轻易妥协、坚持自己立场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狷介之士常常被描绘为社会的异类,他们的坚持和执着往往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定的褒义,表示对某人独立精神的赞赏。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或伦理学讨论中,狷介之士的概念可能被用来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同义词:刚正不阿、独立自主、不屈不挠 反义词:随波逐流、随和、妥协
“狷介”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原指人的性格刚直,不随俗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逐渐固定为形容那些坚守原则、不轻易妥协的人。
在**传统文化中,狷介之士往往被视为道德楷模,他们的坚持和执着被认为是高尚品质的体现。在现代社会,这种性格特质可能被视为一种宝贵的个人品质,但也可能带来与社会规范的冲突。
狷介之士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佩和尊重。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逆境中坚持自己信念的人,他们的勇气和坚定令人感动。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位老师,他就是典型的狷介之士。无论是在学术研究还是日常生活中,他都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这种精神对我影响深远。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喧嚣的世界里,他是狷介之士,
不随波逐流,坚守内心的灯塔。
狷介之士的形象让我联想到那些在风雨中依然挺立的树木,它们的坚韧和不屈是这个词汇的视觉象征。在听觉上,它可能与那些坚定有力的演讲或音乐作品相联系。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maverick”或“nonconformist”,它们都指的是那些不遵循传统或主流观点的人。
狷介之士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也让我对坚持和独立思考有了更深的理解。通过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我学会了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
巢、许狷介之士,不足多慕。
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其次也。
1.
【狷】
拘谨无为。引申为孤洁。与“狂”相对。
【引证】
《论语·子路》-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组词】
狷洁、 狷行、 狷独、 狷狷
2.
【介】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身上穿着铠甲形。中间是人,两边的四点象联在一起的铠甲片。本义:铠甲。一种用来防身的武器)。
同本义。
【引证】
《诗·郑风·清人》-驷介旁旁。 、 《诗·大雅·瞻卬》-舍尔介狄。 、 《淮南子·脩务》-其虫介。 、 《史记·老庄甲韩列传》-急则用介胄之士。
【组词】
介士、 介卒、 介胄、 介人、 介马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士】
(会意。从一,从十。善于做事情,从一开始,到十结束。本义:古代男子的美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士,事也。 、 《白虎通·爵》-通古今,辩然不,谓之士。 、 《汉书·食货志》-学以居位曰士。 、 《后汉书·仲长统传》-以才智用者谓之士。 、 《周书》-太子晋,胄成人,能治上官,谓之士。 、 《书·牧誓》-是以为大夫卿士。 、 《礼记·曲礼》-列国之大夫,入天子之国,曰某士。 、 《马伶传》-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 、 唐·韩愈《原毁》-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
【组词】
士子、 士夫、 勇士;壮士;士三日不见,当刮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