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45: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1:45:11
懒放:这个词汇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一种懒散、不积极的态度,或者是对事情不认真、不负责的行为。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懒惰地放任”或“懒散地处理”。
“懒放”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历史悠久,但其具体词源不详。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含义和用法也在不断演变,但核心意义始终围绕着懒散和不积极。
在**文化中,勤劳被视为美德,因此“懒放”往往带有负面评价。在现代社会,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对“懒放”的批评也越来越多。
“懒放”这个词往往让人联想到消极、不负责任的态度,可能会引起他人的不满或失望。在个人情感上,可能会感到焦虑或担忧。
在工作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同事对工作懒放,导致团队项目进度受阻。这让我意识到,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团队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可以将“懒放”融入到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如:“春风懒放,花儿也懒得开放。”
在视觉上,“懒放”可能让人联想到慵懒的猫咪或慢悠悠的云朵。在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悠闲的音乐或缓慢的节奏。
在英语中,“lazy”和“slack”可以对应“懒放”的部分含义,但“懒放”更强调的是一种放任的态度,而不仅仅是懒惰。
“懒放”这个词汇在中文中具有明确的负面含义,与积极、勤奋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1.
【懒】
(形声。从心,赖声。本义:懒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懒。-懒,懈也。怠也。一曰卧也。 、 《宋书·范晔传》-吾少懒学问,晚成人。
【组词】
懒待、 懒怠、 懒得、 懒残和尚煨芋
2.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