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20: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20:20
“想望风采”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对某人的风度、气质或形象非常向往和仰慕。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对某人的外在或内在魅力深感钦佩,希望能够像他或她那样。
在文学作品中,“想望风采”常用来描绘主人公对理想人物的崇拜,如对历史上的英雄、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或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那么常用,但在正式的演讲或写作中,它可以用来表达对某人高尚品质的赞赏。
同义词:仰慕、崇拜、敬仰 反义词:鄙视、轻视、不屑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想望风采”更侧重于对某人风度和气质的向往,而“仰慕”和“崇拜”可能更侧重于对某人成就或地位的尊敬。
“想望风采”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传统,源自古代文人对理想人物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但仍然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在*文化中,“想望风采”体现了对个人品德和外在形象的重视。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通过模仿或学他人的“风采”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和人际关系。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积极向上的,它让我联想到追求卓越和美好的人生态度。在表达中,它可以帮助我传达对某人或某事的深切敬意和向往。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他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让我深感“想望风采”。他的影响激励我不断学*和成长。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他的笔下,诗行如风,我心随风想望风采。”
想象一位风度翩翩的绅士或女士,他们的举止和谈吐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和高贵,这种形象就是“想望风采”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典音乐中的优雅旋律,或是某人温柔而有力的演讲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spire to the elegance of someone”或“admire the poise of someon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对某人风度和气质的向往。
“想望风采”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汉语词汇,也让我在表达敬意和向往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它提醒我在生活中不断追求卓越,同时也欣赏和学*他人的优点。
初辅幼主,政由己出,天下想闻其风采。
李泌为相,举为谏议大夫,拜官不辞,未至京师,人皆~。
1.
【想】
(形声。心形相声。本义:想念;怀念;羡慕)。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想,冀思也。 、 杜甫《客居》-览物想故国。 、 苏轼《念奴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组词】
想似、 想思
2.
【望】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tǐng)。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 、 《玉篇》-望,远视也。 、 《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豕望视而交睫腥。 、 《庄子·胠箧》-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 、 《庄子·天运》-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 、 《荀子·劝学》-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韩非子·喻老》-扁鹊望桓侯。 、 唐·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 、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风烟望五津。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
【组词】
望台、 望楼、 望阙、 望乞、 望国、 望睹、 望乡、 望祭、 望拜、 望祀、 望眼
3.
【风】
比喻感化。
【引证】
《史记·平准书》-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组词】
风民
4.
【采】
采地,古代士大夫的封邑 ,又叫采邑,食邑,采地。
【引证】
《礼记·礼运》-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 、 《法言·重黎》。注:“食税也。”-西采雍梁。 、 《公羊传·襄公十五年》注-所谓采者,不得有其土地人民采取其租税耳。字亦作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