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24: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24:20
词汇“末官”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汉语,特指官职较低的官员。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末官”进行分析:
“末官”字面意思是指官职较低的官员。在古代官僚体系中,官员的等级分明,从高到低依次为宰相、尚书、侍郎、郎中等,而“末官”通常指的是这些高级官员之下的低级官员。
在文学作品中,“末官”可能用来形容那些地位不高、权力有限的官员,有时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暗示其影响力有限或不被重视。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官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可能会出现。
“末官”一词可能源自古代对官员等级的划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但在某些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仍可见其踪影。
在古代**,官员的等级制度非常严格,不同等级的官员享有不同的权力和待遇。“末官”在这样的背景下,可能代表着一种较低的社会地位和有限的影响力。
提到“末官”,可能会让人联想到那些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却难以获得重用的官员形象,带有一种无奈和辛酸的情感色彩。
在现代社会,虽然不再有“末官”这样的官职,但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组织或公司中地位不高、影响力有限的人,例如基层员工或初级管理者。
在创作中,可以将“末官”作为一个象征,代表那些在社会底层默默付出的人,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想象一个古代官员的画像,身穿朴素的官服,表情严肃而略带忧郁,这样的形象可能会与“末官”这个词联系起来。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末官”的词汇,但类似的官职等级制度在许多文明中都存在,可以进行比较研究。
“末官”作为一个历史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官僚体系的特点,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结构和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在学*语言和历史时,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全面地把握文化背景和社会变迁。
1.
【末】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末,木上曰末。 、 《孟子》-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 《淮南子·地形》-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 《左传·哀公十一年》-末大必折。
【组词】
末大、 末大必折、 末杪、 末梢
2.
【官】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宀”(mián), 以冖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本义:官吏,官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官,吏事君也。 、 《礼记·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 、 《礼记·王制》-任官然后爵之。 、 《礼记·曲礼》-在官言官。 、 《礼记·祭法》。注:“官师:中士、下士也。”-官师一庙。 、 《左传·襄公九年》-举不失选,官不易方。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 《聊斋志异·促织》-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
【组词】
文官;武官;京官;地方官;清官;贪官;军官;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