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15: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15:21
“握手言和”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握手来表示和解或达成协议。基本含义是指双方通过友好的肢体接触,表达和解、友好或达成共识的意愿。
“握手言和”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礼仪*俗,握手作为一种肢体语言,自古以来就象征着友好和信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和解的场合。
在文化中,握手是一种传统的友好表示,尤其是在和解或达成协议时。这个成语体现了人重视和谐与友好的社会价值观。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和谐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和平、友好和合作的场景。它鼓励人们在冲突后寻求和解,促进社会和谐。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见证过两个朋友因为小事争吵,最终通过握手言和,恢复了友谊。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冲突中寻求和解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月光下,我们握手言和,心灵的裂痕在友谊的光辉中愈合。”
想象一幅画面:两个人在夕阳下握手,背景是宁静的湖面和飞翔的鸟儿。这样的场景带来宁静和和谐的视觉联想。
在西方文化中,握手也是表示友好和信任的常见方式。虽然具体成语可能不同,但握手作为和解的象征在全球范围内是普遍的。
“握手言和”这个成语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也是一种文化象征,体现了人类对和谐与友好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沟通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和解行为。
1.
【握】
(形声。从手,屋声。本义:攥在手里,执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握,搤持也。 、 《广韵》-握,持也。 、 《仪礼·乡射礼》-长尺有握。 、 《楚辞·九章·怀少》-私握臣手。 、 《楚辞·九章·怀沙》-怀瑾握瑜。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手握刀。
【组词】
握君、 握篆、 握算、 握镜、 握节、 握炭流汤
2.
【手】
(象形。小篆字形,象伸出五指形。本义:人体上肢的总称,一般指腕以下的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手,拳也。 、 《易·说卦》-艮为手。 、 《素问·阴阳别论》。注:“手谓气口。”-三阴在手。 、 《礼记·少仪》。注:“手拜,手至地也。”-则不手拜。 、 《公羊传·宣公六年》注-头至手曰拜手。 、 《诗·邶风·北风》-携手同行。 、 、 《诗·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组词】
手纽、 手杻、 手脚了得、 手帕交、 手击子、 手本、 手式、 手灵、 手械、 手梏、 手格、 手理
3.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
4. 【和】 ——用于“搀和”(chānhuo)、“搅和”jiǎohuo、“暖和”nuǎnhuo、“热和”rèhuo、“软和”(ruǎn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