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8:14: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8:14:04
勒马悬崖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在悬崖边上勒住马”,通常用来比喻在危急关头及时止步,避免灾难。它强调的是在关键时刻的自我控制和决断力。
勒马悬崖 这个词汇源于古代汉语,形象地描述了在悬崖边上控制马匹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被用来比喻人们在关键时刻的自我控制和决策能力。
在文化中,勒马悬崖 常常被用来强调在危机时刻的冷静和智慧。它反映了人对于危机处理和风险管理的重视。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敬畏和赞赏。它让我联想到在危急时刻能够保持冷静和理智的人,这种品质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值得尊敬的。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在一次重要的商业谈判中面临巨大的压力,但最终我选择了勒马悬崖,没有做出冲动的决定,这让我避免了潜在的损失。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这个词汇:
在命运的悬崖边, 我勒马回望, 风中飘扬的不仅是尘埃, 还有智慧的光芒。
结合图片,我可以想象一幅画面:一匹马在悬崖边上被勒住,马和骑手都显得非常紧张但又有控制力。结合音乐,我可以联想到紧张而又充满希望的旋律,象征着在危机中的希望和决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pull back at the brink" 或 "stop short of the precipice",它们都传达了在危急时刻及时止步的意思。
勒马悬崖 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让我学会了在关键时刻保持冷静和理智。这个词汇的灵活性和深刻的内涵使其成为我表达中的一个有力工具。
幸道力原深,故忽迷忽悟,能勒马悬崖耳。
1. 【勒】
2.
【马】
(象形。早期金文字形,象马眼、马鬃、马尾之形。“马”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家畜名)。
单蹄食草大型哺乳动物 。史前即为人类所驯化,用作驮畜、挽畜和乘骑;它和其他现存的马属和马科动物的区别是尾毛和鬃毛长,后腿飞节内下方有一块胼胝,还有一些非固定特征(如体型较大,蹄子较大,颈稍呈弓形,头小,耳短)。
【引证】
韩愈《马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组词】
马伯乐、 马首、 马牌子、 马曹、 马圈、 马祭、 马绊、 马褐、 马祸、 马图
3.
【悬】
(形声。从心,县声。本作“县”,象断首倒挂,后加“系”。假借为行政区域的“县”后,另加“心”字表示悬挂。本义:吊挂)。
同本义。
【引证】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悬者植梯接之。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以叵幅悬之。 、 清·张廷玉《明史》-倒悬之。
【组词】
悬丝诊脉、 悬壁
4.
【崖】
(形声。从山,厓(yá)声。本义:岸;水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崖,高边也。 、 《说文句读》-崖,岸。高边也。…此云高边,崖则水之边而峭高者也。 、 《荀子·劝学》-渊生珠而崖不枯。 、 《尔雅·释丘》。按:“厓之峻而高者,岸也,即岸也。”-望厓洒而高岸。 、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伯有廷劳于黄崖。 、 《庄子·秋水》-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 《庄子·山水》-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 、 宋·沈括《梦溪笔谈》-穹崖巨谷。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蹑履登崖。 、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石崖侧削。 、 《徐霞客游记》-四眺重崖,皆悬绝无径,而西崖尤为峻峭。
【组词】
崖谷、 崖口、 崖垠、 崖畔、 崖岭、 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