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22:59: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22:59:44
剥极则复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剥、极、则、复。字面意思是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这个成语强调了物极必反的哲学思想,即事物发展到顶点后,必然会走向衰落,然后重新开始新的循环。
在文学作品中,剥极则复 常用来描述历史、社会或个人命运的循环变化。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某种情况或趋势的预测,认为它已经达到了顶点,即将发生变化。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生态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解释周期性现象。
同义词:物极必反、盛极而衰 反义词:一帆风顺、稳步上升
同义词中的“物极必反”和“盛极而衰”都表达了类似的哲学思想,但“剥极则复”更强调循环和复原的过程。反义词则描述了持续顺利或上升的情况,与“剥极则复”形成对比。
剥极则复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哲学思想,特别是道家的阴阳循环理论。它反映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理解,认为万物都在不断地循环变化。
在文化中,剥极则复** 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中。它不仅用于解释自然现象,也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和决策。在社会变革时期,这个成语常被用来预示新的开始和希望。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深沉和哲理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历史的循环、生命的起伏和自然的规律。它提醒人们,无论当前的情况如何,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带来新的希望和机遇。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用这个成语来安慰一个经历事业低谷的朋友,告诉他即使现在很困难,但剥极则复,总会有转机的一天。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春风又绿江南岸,
剥极则复见新生。
花开花落终有时,
人间正道是沧桑。
想象一幅画面:一片枯萎的森林在经历了一场大火后,新的绿芽开始在灰烬中萌发。这幅画面与剥极则复 的意境相呼应,传达了生命力和希望的信息。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哲学思想可以用“what goes up must come down”(上升的必然下降)来表达,虽然不如剥极则复 那样富含循环和复原的意味,但也体现了物极必反的概念。
剥极则复 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工具,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思考。它教会我们看待事物的变化和发展,理解循环和复原的规律。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我们的表达深度和哲理感。
抑闻大《易》之义,剥极则复,否极则泰。吾中国今日之弱,岂犹未极耶?思之思之。
1.
【剥】
[口语]去掉外面的皮或其他东西
【组词】
剥花生、 剥碗豆、 剥葱皮
2.
【极】
(形声。从木,亟声。本义:房屋的正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屋之正中至高处。-極,栋也。 、 《汉书·天文志》-万载宫极。 、 《庄子·则阳》。司马注:“屋栋也。”-有夫妻臣妾登极。 、 《后汉书·蔡茂传》-茂初在广汉,梦坐大殿,极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得其中穗,辄复失之。
3.
【则】
(会意。金文从鼎,从刀。古代的法律条文曾刻铸在鼎上,以便让人遵守。本义:准则,法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则,等画物也。 、 《尔雅》-则,法也;则,常也。 、 《管子·七法》-根天地之气,寒暑之和,水土之性,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虽不甚多,皆均有焉,而未尝变也,谓之则。 、 《周礼·大司马》-均守平则。 、 《周礼·太宰》-法则以驭其官。 、 《周礼·太史》。注:“亦法也。”-掌则以逆都鄙之治。 、 《诗·大雅·庶民》-有物有则。 、 《管子·形势》-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
【组词】
则天、 则度、 则效
4.
【复】
(形声。小篆字形,下面的意符“攵”,是甲骨文“止”字的变形,表示与脚或行走有关。上面是声符“畐”(fú)的省形,有“腹满”义,在字中亦兼有表义作用。后来繁化,加义符“彳”(chì),表示行走,现在又简化为“复”。本义:返回,回来)。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復,往来也。 、 《易·复》-反复其道。 、 《诗·豳风·九罭》-公归不复。 、 《仪礼·大射仪》-扬触捆復。 、 《易·泰》-无往不復。 、 《书·舜典》-卒乃復。 、 南朝梁《与陈伯之书》-不远而复,先典攸高。 、 《史记·魏公子列传》-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 、 《公羊传·襄公三十年》-死者不可復生。 、 《书·大传》-旦復旦兮。 、 《论语》-言不可復也。
【组词】
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