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7:55: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7:55:20
毛豆:毛豆是一种未成熟的黄豆,其外壳上覆盖着细毛,因此得名。毛豆通常在青绿色时采摘,是东亚料理中常见的一种食材,尤其在日本、**和韩国的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毛豆一词源自中文,“毛”指的是其表面的细毛,“豆”则是豆科植物的统称。随着东亚文化的传播,毛豆这一概念也被引入到其他语言中。
在东亚文化中,毛豆常与夏季和节日相关联,如日本的七夕节和**的端午节,人们会食用毛豆以庆祝。
毛豆给人以清新、自然和健康的联想,它常常与家庭聚会和休闲时光联系在一起。
在家庭聚会中,毛豆常常作为开胃菜出现,大家围坐在一起,边聊天边剥毛豆,增添了温馨的氛围。
在诗歌中,毛豆可以被描绘为夏夜的伴侣,与蝉鸣和微风一起构成一幅田园诗画。
毛豆的绿色和细毛给人以生机勃勃的视觉感受,而剥毛豆时的声音则带来一种宁静和满足感。
在西方国家,毛豆也逐渐被接受为一种健康零食,但其文化意义和使用频率不如在东亚国家。
毛豆不仅是一种食材,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它连接着人们的味觉记忆和文化传统。在学*语言和表达时,了解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体验和文化理解。
1.
【毛】
(象形。金文字形。“毛”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毛”的字多与皮毛有关。本义:眉毛、头发、兽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毛,眉发之属及兽毛也。 、 《礼记·檀弓》。注:“二毛,鬓发斑白。”-不获二毛。 、 《周礼·司仪》-王燕则诸侯毛。 、 《素问·欬论》-皮毛者,肺之合也。 、 《周礼·大司徒》-其动物宜毛物。 、 《周礼·校人》-毛马而颁之。 、 《诗·小雅·信南山》-以启其毛。 、 《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焉傅? 、 《韩非子·五蠹》-胚不生毛。 、 《汉书·李广苏建传》-与旃毛并咽。 、 唐·李朝威《柳毅传》-大小毛角。 、 《资治通鉴·唐纪》-矢如猬毛。 、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组词】
毛女、 毛连、 刚毛、 毫毛、 毛笔、 毛羽、 毛戴、 毛脉、 毛悚、 毛蓬蓬、 毛楂楂、 毛发不爽、 毛耸
2.
【豆】
(象形。甲骨文字形,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汉字部首之一,从“豆”的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本义: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
同本义。形似高足盘,或有盖。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礼器。
【引证】
《说文》-豆,古食肉器也。 、 《诗·大雅·生民》-卬盛于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