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24: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24:29
杂言: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指混合的、不纯的言论或文字。它通常用来描述内容杂乱无章、缺乏条理或主题不明确的表达方式。
“杂言”一词源自汉语,由“杂”和“言”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文献中,它可能用来描述杂乱的言论或文字。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逐渐固定下来。
在**文化中,“杂言”可能与“杂学”相联系,后者指的是广泛涉猎各种知识,不拘泥于某一领域。这种文化背景可能影响了“杂言”在文学和学术领域的使用。
“杂言”可能给人带来混乱、无序的情感反应。在写作或演讲中,过多的杂言可能会让读者或听众感到困惑和不满。
在大学期间,我曾参与一个项目,其中一位成员的报告充满了杂言,导致我们团队在会议上表现不佳。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清晰、有条理的表达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杂言”可以被用来创造一种独特的风格,如:
杂言如风,吹过心田,
思绪纷飞,无边无际。
在英语中,“杂言”可能对应于“jumbled speech”或“muddled words”,但其使用和文化背景可能有所不同。
“杂言”是一个描述混乱、无序表达的词汇,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都有应用。了解和避免杂言对于提高表达的清晰度和有效性至关重要。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意识到条理清晰的重要性,并努力避免在写作和演讲中出现杂言。
1.
【杂】
(形声。从衣,集声。本义:五彩相合)。
同本义。
【引证】
《周礼·考工记》-画绘之事,杂五色。
2.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