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3:08: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3:08:08
杂草:通常指在农田、花园或其他人类希望保持特定植被的环境中,不受欢迎且被认为是有害的野生植物。它们可能因为生长迅速、竞争养分和光照、传播疾病或对农作物有害而被视为问题。
“杂草”一词源于古英语的“weard”,意为“守卫”,后来演变为指那些在田地中“守护”自己位置的植物。随着农业的发展,这个词逐渐被用来指代那些对农作物有害的植物。
在许多文化中,杂草被视为需要被控制和消除的负面元素。然而,在生态学和自然保护的视角下,杂草有时也被看作是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一部分。
杂草可能引起人们对无序和混乱的联想,同时也可能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在个人情感上,杂草可能让人感到沮丧或挑战,因为它们常常需要额外的努力来控制。
在个人生活中,杂草可能与园艺活动相关,如除草和花园维护。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保持环境整洁,也是一种放松和与自然连接的方式。
在诗歌中,杂草可以被用来比喻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在生活的田野上, 杂草丛生,挑战重重, 但每一株顽强的杂草, 都是生命力的证明。
杂草可能让人联想到荒芜的田野、风吹过草丛的声音,或是夏日午后在花园中除草的宁静。
在不同语言中,如西班牙语的“malas hierbas”或法语的“mauvaises herbes”,杂草的概念相似,都指那些不受欢迎的植物。
杂草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在农业和园艺中有实际应用,也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了解和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自然界中的无序与秩序,以及生活中的挑战与适应。
1.
【杂】
(形声。从衣,集声。本义:五彩相合)。
同本义。
【引证】
《周礼·考工记》-画绘之事,杂五色。
2.
【草】
(形声。从艸,早声。小篆艸,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lì)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本义:栎实)。
草本植物的总称。
【引证】
《说文》-艸,百卉也。从二屮。会意。经传皆以草为之。汉书多以屮为之。 、 《吕氏春秋·任地》。注:“草,秽也。”-大草不生。 、 《吕氏春秋·本味》-草食者羶。 、 《楚辞·悲回风》。注:“生曰草。”-草苴比而不芳。 、 唐·刘禹锡《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组词】
除草;粮草、 野草遍地;寸草不留;青草;牧草;茅草;草厅、 草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