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45: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45:50
词汇“琅疏”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词汇的可能含义和用法。
“琅疏”的字面意思并不明确,可能是由两个汉字组合而成,但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现代汉语解释。如果强行解释,“琅”可以指玉石的声音或者美好的样子,“疏”则有稀疏、疏远的意思。结合起来,可能指的是某种美好的、稀疏的状态或感觉。
由于“琅疏”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如果出现这个词,可能是作者为了营造一种特定的意境或氛围而创造的词汇。
由于“琅疏”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很难找到实际的例句。如果要在文学作品中使用,可能是这样的:
同义词:清幽、稀疏 反义词:密集、繁茂
由于“琅疏”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不明确。可能是某个特定文学作品中的创造性用词,随着时间的推移没有被广泛接受和使用。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琅疏”可能被用来形容某种特定的自然景观或人文环境,如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山水画卷。
“琅疏”可能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联想到远离尘嚣的自然环境,如山林、竹海等。
由于“琅疏”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的可能性较小。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琅疏”来营造一种意境: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稀疏的竹林,月光下竹影婆娑,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视觉感受。听觉上,可能是风吹过竹林的沙沙声。
由于“琅疏”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不明确。
“琅疏”作为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其含义和用法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理解。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创造性表达,但在日常交流中并不实用。
1.
【琅】
(形声。从玉,良声。本义:似玉的美石或青色的珊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琅,琅玕似珠者。 、 《书·禹贡》。传:“石似玉。”-厥贡惟球琳琅玕。
【组词】
琳琅、 琅花
2.
【疏】
(会意。“疋”有通的意思。本义:疏导,开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疋者,破包足动也。孕则塞,生则通。因转注为开通分远之谊,俗字作疎,故汉疏广之后,隐其半为束氏。-疏,通也。 、 《国语·周语》。注:“通也。”-疏为川谷,以导其气。 、 《孟子·滕文公上》-禹疏九河。 、 《柳宗元《天说》-疏为川渎、沟洫、陂池。 、 《史记·河渠书赞》-水之利害,自古而然。禹疏沟洫,随山浚川。
【组词】
疏决、 疏漏、 疏源、 疏瀹、 疏辟、 疏涤、 疏治、 疏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