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9:06: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9:06:31
“佶屈聱牙”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文辞艰涩难懂,读起来不顺口。其中,“佶屈”指的是曲折难懂,“聱牙”则是指不顺口,难以读出声音。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古文或某些特定文体中的文字,如古代的碑文、铭文等,因其用词古奥,句法复杂,不易理解。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批评某人的表达方式过于晦涩难懂。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法律等,也可能用来形容某些专业术语或理论的表述方式。
同义词:晦涩难懂、艰深晦涩、文不对题 反义词:通俗易懂、浅显明白、言简意赅
“佶屈聱牙”出自唐代韩愈的《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原指周代的诰命和殷代的盘庚之辞,因其文辞古奥,读起来不顺口。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来形容任何难以理解的文辞。
在**传统文化中,文辞的流畅与易懂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佶屈聱牙”常带有贬义,用来批评那些过于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清晰度的文风。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沉重和压抑的感觉,因为它暗示了沟通的障碍和理解的困难。在写作或表达时,使用这个成语可能会让人感到一种挑战或挫败感。
在阅读古代文献或某些专业书籍时,我常常遇到佶屈聱牙的文段,需要反复阅读和思考才能理解其含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文字如山,佶屈聱牙,攀登者心怀敬畏,一字一句,皆是智慧的结晶。”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面对一堆古老的竹简,眉头紧锁,努力解读那些佶屈聱牙的文字。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沉闷的读书声,或是翻动古籍的沙沙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rtuous and convoluted”,用来形容文辞复杂难懂。
“佶屈聱牙”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表达时要注意清晰度和易懂性,避免过度追求形式而忽视了沟通的本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恰当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周浩殷盘,佶屈聱牙。
有些文字,尤其是所谓直译的文字,写得~。
1.
【佶】
正。
【引证】
《说文》-佶,正也。从人,吉声。
健壮。
【引证】
《诗·小雅·六月》-四牡既佶。
【组词】
佶傈
2.
【屈】
(形声。从尸,出声。尸,古文字中是假卧着的人形。本义:弯曲)。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屈,拗曲。 、 《正字通》-凡曲而不伸者皆曰屈。 、 《易·系辞》-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 马中锡《中山狼传》-猬缩蠖屈。 、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不可屈伸。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安能屈豪杰。 、 清·方苞《狱中杂记》-屈膝叩首。 、 清·张廷玉《明史》-不当屈。
【组词】
屈指询算、 屈律、 屈卮、 屈申、 诎屈、 屈伸、 屈屈、 屈蠖
3.
【聱】
(形声。从耳敖声。本义:不接受意见)。
同本义。
【引证】
《广雅》-聱,不入人语也。 、 元结《自释》-彼诮为聱者,为其不相从听。
【组词】
聱牙
4.
【牙】
(象形。金文字形,象上下牙齿交错形。“牙”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槽牙)。
大牙,臼齿。古时,当唇者称齿,在辅车之后者称牙。
【引证】
《说文》-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 、 《左传·隐公五年》。疏:“颔上大齿谓之牙。”-皮草齿牙。 、 《诗·召南·行露》-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组词】
牙祭、 牙疼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