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3:37: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3:37:24
析骸以爨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分解尸骨来做饭”。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极端的贫困和困苦,以至于到了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地步。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绘战乱、饥荒或极端贫困的场景,强调生存条件的恶劣和人们的悲惨境遇。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社会学研究中,它可能被用来描述特定历史时期的艰难生活。
同义词:
反义词: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析骸以爨,易子而食。”原指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分解尸骨来做饭,交换孩子来吃。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在战乱和饥荒中的极端生存状态。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警示人们珍惜和平与稳定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人民在历史上的坚韧和生存意志。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沉重和悲凉的情感,让人联想到人类在极端困境中的无奈和悲哀。它提醒我们珍惜现有的生活条件,同时也激发对那些在困境中挣扎的人们的同情和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社会问题时,它可以作为一个有力的比喻,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那些极端贫困和困苦的情境。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那荒芜的岁月里,
析骸以爨,易子而食,
生命的火焰在绝望中摇曳,
但希望的种子仍在心中萌芽。
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荒凉的战场、饥饿的人群和破败的家园。在视觉上,可能会想到黑白的历史照片或描绘苦难的油画。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哀伤的音乐或悲壮的诗歌朗诵。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eat the dead”或“survive at any cost”,但这些表达可能没有“析骸以爨”这样深刻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析骸以爨 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在极端困境中的生存状态,它不仅是一个历史记载,也是一个警示和反思的工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丰富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巡握节而死,非亏教也,~,非本情也。
春秋时期,楚庄王因宋国杀了楚过境使臣申舟而出兵攻宋,围困宋都半年之久,并准备长久围困下去。宋王派元帅华元只身潜入楚国元帅子反的卧室,挟持子反说宋人就是易子而食、析骸而炊也不投降,请后退三十里,我们再行谈判解决
1.
【析】
(会意。从木,从斤。用斧子劈开木头。本义:劈,劈木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析,破木也。 、 《声类》-析,劈也。 、 《诗·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 、 明·方孝孺《双桂轩铭》-扶桑可薪,析木可焚,是桂永存。
【组词】
析木、 析薪
2.
【骸】
(形声。从骨,亥声。本义:胫骨,小腿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骨空论》曰:‘膝解为骸关,侠膝之骨为连骸。’然则正谓胫骨为骸矣。”-骸,胫骨也。 、 《素问》-骸下为辅,辅上为腘。 、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析骸而炊之。 、 《齐民要术》-[相马]臂欲大而短,骸欲小而长。
3.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4.
【爨】
烧火做饭。
【引证】
《广雅》-爨,炊也。 、 《说文系传》-取其进火谓之爨,取其气上谓之炊。 、 《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组词】
爨人、 爨室、 爨妇
烧;烧煮。
【引证】
《水经注》-常若微雷响,以草爨之,则烟腾火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