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15: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15:23
“五更三点”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的时间计量系统。在古代,一夜被分为五个更次,每个更次大约两小时。每个更次又分为四点,每点大约半小时。因此,“五更三点”指的是夜晚的最后一个更次(大约凌晨3点到5点)的第三个点,大约是凌晨4点半左右。
“五更三点”源自古代**的计时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某些文学作品和历史文献中仍可见其踪影。
在**传统文化中,夜晚的五个更次有着特殊的意义,常被用来象征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节奏。例如,“五更”常被用来形容深夜或黎明前的时刻,带有一定的神秘和诗意。
这个词汇给人一种宁静、深沉的感觉,常让人联想到深夜的寂静或黎明前的期待。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较少直接使用,但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或参与相关文化活动时,可能会遇到并感受到其独特的韵味。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五更三点,星光渐隐,晨曦微露,新的一天悄然开始。”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类似的时间概念和表达方式可能存在,如英语中的“dawn”或“early morning”。
“五更三点”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韵味的词汇,虽然在现代生活中使用较少,但在学*和理解*传统文化时,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通过深入学这个词汇,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人的时间观念和文化情感。
五更三点索金车,尽放宫人出看花。
打到~,敲肿了四个人的八只手不算,还敲碎了砖头瓦片一堆。
1.
【五】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 、 《诗·齐风·南山》-葛屦五两。 、 《诗·召南·羔羊》-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四加一的和。
【引证】
《广韵》-五,数也。 、 《书·舜典》-五载一巡守。 、 唐·李朝威《柳毅传》-塞其五山。 、 宋·苏洵《六国论》-五战于秦。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起则五六揖。 、 清·方苞《狱中杂记》-监五室。
2.
【更】
表示动作行为的重复,相当于“再”、“复”、“又”。
【引证】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数千里外,得长者时赐一书,以慰长想,即亦甚幸矣;何至更辱馈遗,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
【组词】
更无六耳、 更若、 更待
表示程度的加深,相当于“更加”、“愈加”、“越发”等。
【引证】
《聊斋志异·促织》-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更无休止。 、 《资治通鉴》-今日拒之,事更不顺。 、 清·林觉民《与妻书》-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
3.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4. 【点】 收拾;贿赂。